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年抗疫,我们见证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与信念:我们见证了“举国同心、命运与共”精神与力量:我们见证了“尊重科学、精准防疫”的智慧与谋略:三年抗疫,病毒变弱了,我们更强了。从此,我们一起迈进了与病毒共存的新常态,一起平稳地生活在疫情的“延长线”上。
今天,面对一个充满更多“不确定性”的新时代,讲好三年抗疫的好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国伟大战疫精神,是时代交给教育的重大课题。系统梳理这一部“新时代中国抗疫史”,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提炼出诸如信仰、团结、坚强、大爱、奉献、责任、担当、生命、道德、底线、科学等多个重要的思政主题。归结起来,抗疫这部鲜活的“教科书”,可以整合为四大重点课程。
丰富“中国精神”课程
“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核心课程。“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结合。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是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第一要务。“厚植家国情怀”,成为《新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之一。三年抗疫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精神”注入时代活水,集中表现为: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种新时代的“抗疫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三年抗疫,一组“凡人英雄谱”构成了丰富的“中国精神”课程资源库。“天使白”“橄榄绿”“守护蓝”“志愿红”,成为人们记忆中最生动的身影和场景。还有那些以生命赴使命的最美逆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携手同心、酷暑极寒中始终坚守在一线社区干部片区民警和穿街走巷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这些都是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好故事,好教材。鲁迅笔下的“中国的脊梁”不仅屹立于历史,更是挺立在当下。以“三年抗疫”为载体丰富“中国精神”的课程魅力在于,经历比史话更令人信服,看见比想象更深入骨髓。
重视“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由来已久,但口号比行动更多、更响亮。然而,三年疫情,却给予青少年学生最真实、最鲜活、最深刻的生命体验。当灾难来临,生存、生活和生命,就成了全社会“聚光灯”的中心。这种突发的“危机”,也正成为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最佳“契机”。朱永新的新教育观认为,生命具有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属性,它们分别指向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因此,只有长宽高一体的生命,才是成熟而饱满的生命,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命,也才能让每一个生命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三年抗疫的伟大实践和动人故事,为生命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素材。争分夺秒和病毒赛跑、以赢得时间来赢得生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诠释了“生命与安全”和“生命与健康”:一米线、勤洗手、戴口罩、常通风、多喝水、不聚集等健康生活常识,应证了“生命与养成”和“生命与交往”:抗疫路上勇敢逆行的“大白”,街头巷尾奔波不停的“红马褂”,见证了“生命与价值”;举国一致,四方驰援,坚持到底,舍生忘死,风雨同舟,更是昭示了“生命与信仰”。更重要的是,三年抗疫鏖战的切身体验与复杂境遇,让孩子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懂得生命在社会更替中的渺小与深邃、亲临生命与死亡之近以及生命远离死亡的能量。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发展生命,成就生命,成为“后疫情时代”一门重要的课程。
厚植“科学理性”课程
三年抗疫,就是一场科学与病毒的生死较量,也是对人类在灾难面前理性思维的重大考量。每一次病毒变异,背后是科技攻关的挑战;每一版防控指南的更新,背后就是科学精准防控智慧的结晶。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奥密克戎……不断出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让防控变得异常困难,重要的是我们没有失去科学防控的定力。尊重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精准防控,不断优化;走小步,不停步。在不断变化的病毒面前,我们始终没有失去理性,保持清醒,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然而,回看三年抗疫的细节,信息纷乱,谣言不断,众声喧哗,制造焦虑甚至恐慌,还有一些诸如因过度防疫或准备不充分等造成的令人触不及防的“黑天鹅”之痛,同样值得警醒。
全民抗疫,也是“全民科普”。三年抗疫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归功于全国上下各地对最新疫情防治政策信息和科普知识的及时发布。政策、措施、知识,到一张张具体的药方,它们与病毒同步为公众所熟知,并运用于生活、诊治和防范。疫情防控全面放开后,医疗资源没有陷入被挤兑崩溃的局面,关键得益于各种媒体对“居家”过好“阳关”的精准科普和指导。这正是科学的力量,也是相信科学的理性。
科学与理性就是抗疫最好的“特效药”。三年抗疫启示我们,科学的伟力在一次次冲破蒙昧的束缚,理性的强光正照亮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因此,我们不能让谣言跑在科学前面,谣言止于科学和理性。“三年抗疫”,是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理性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素材。用好这一资源,不能止于真善美信,还应有科学研判、理性负责的深刻思辨。
拓展“道德法治”课程
有人说,疫情是一面镜子,照见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高尚与卑下,谦逊与傲慢,伟岸与龌龊;看见了天使,也照见魔鬼。从这个意义上审视“三年抗疫”,同样是一场道德与法治的大考。在大考面前,从各级政府到各部门、社会各阶层,个个都是“答卷人”。
瞒报行程,拒戴口罩,强行闯卡,造谣诈骗,殴打志愿者,倒卖防疫物质,哄抬物价;过度防疫,简单粗暴,权力任性,断路封门,拒绝救治帮扶,如此等等。这些频繁见诸于各大媒体的鲜活案例,也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动教材。它们源于现实,照见人性,启示我们,道德是最高的自律,是最温暖的微光;法治是最牢固的“防疫网”,只有依法才能定分止争,凝聚共识。道德的崇高和法治的正义,正是通过疫情中的一个个鲜活故事、典型案例得到验证和注解。运好抗疫资源,可以更好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树立法治思维。
聚焦中国精神、生命教育、科学理性和道德法治这四大主题,用好三年抗疫中的典型素材,可以成为培根铸魂,润泽生命,健全人格,发展素养的一堂堂“思政大课”。如何实施,可以有五种策略:一是专题课程,如开发“弘扬抗疫精神”专题校本课程。二是微课资源,如从一个个微主题切入,利用抗疫资源(人物、故事、案例等)制作成微课或微视频。三是课程渗透,在《语文》《思政》《历史》《科学》等国家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随机渗透。四是学科整合,以研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五是主题实践。将抗疫资源运用于学生的生活实践,开展体验式学习。
疫情是不可避免时代之痛,现在有,以后还会有。教育要做的事情是,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将时代的“痛点”充分利用并转化为立德树人的“新契机”,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本文刊载于《河北教育》2023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