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陈行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各种各样的标签,比如“亲手将87名官员送进监狱”“网红县委书记”,又比如“转行公益”“清华才子”“理想主义者”等等。近日,我读完了他的自传体随笔《在峡江的转弯处》,对这个传奇人物有了更加完整更加深入的认识。
扑面而来的真诚、坦荡、纯粹、阳光,是这本书最鲜明的风格,也是陈行甲一路走来从未改变的性格特征。靠着读书走出大山考取名校之人有之,年纪轻轻仕途顺畅深得领导赏识者有之,人到中年为了追寻人生理想选择另一条赛道者有之,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坚持做公益者也有之,但这些经历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就只成就了一个陈行甲。他之所以能成为传奇,绝不是某一个因素的作用或某一个偶然事件的影响,而是他一路对自己内心的追随,对悲悯情怀的坚守,对个人理想百折不挠地追寻。
关于母亲,他充满感恩,是母亲让他学会了爱别人,让他明白了每个人都值得被爱,尤其是那些有难处、需要帮助的人;关于妻子,他充满依恋,是妻子毅然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来到山里和他在一起,给了他爱情的浪漫、期待、煎熬与美好,坚定地在他做每一个决定时支持他,在他患抑郁症时陪伴他,在他忙于学业、忙于工作时把儿子照顾好、教育好;关于求学清华,他满是珍惜,备考时坚持每日学习到深夜甚至天亮,入学后为了学业“调动全身每一个细胞追赶”,最终领略到行胜于言的精神,看清楚了自己最终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关于为大家所熟知的在巴东的工作经历,他对巴东人民充满赤忱,正如领导给他的评价所言,“行甲身上能看到难得的理想主义。一个理想主义的人,目标不会那么具体,所以不会因为具体的目标实现了而懈怠,也不会因为目标没有实现而气馁”。这所有他的故事里,没有半点对个人选择的遗憾、对时运不济的感慨、对遭遇困苦的埋怨。相反,对影响过他、帮助过他、理解过他的人,无论是亲人爱人、老师同学、朋友同事,他都满是感恩。对他服务的群众、爱着的人民,更是至情、至真、至善,书中几处流露的痛心与无奈,也都是因为没能更好地帮助那些他深爱的人们。
陈行甲的儿子在写父亲教给他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时说:“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
过
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
共通
意义的根基。是这根基,让我们即便在日后形形色色的世界里体会了失落,品尝了诱惑,经历了幻灭,领受了嘲讽,也不会轻易洗去自己那层名叫‘共情’的底色。”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选择与诱惑、成功与失败,总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冲击与挫折、幸福与美好,但又有多少人能有并能守住自己的“根基”,让自己能够在尘埃中依旧心怀高贵、不曾苟且过活,在顺境中守住初心、不曾随波逐流?
《世说新语·品藻》中记载,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
桓
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
宁作我
。”殷云的这句话,被陈行甲用在了书的结尾。还记得最初听到他辞掉县委书记转行公益时的不解,如今读完他写下的故事,才明白县委书记与投身公益,都是他对“宁做我”始终如一
的
诠释。我们不可能活成陈行甲那样的人生,但可以学着像他那样,在认清世界的真相后仍然热爱它,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路上,笃定从容地走到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