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荆江评论:别让儿童摩擦升级为家长冲突

时间:2022-11-15 浏览量: 作者:山栀子

  近日,江苏南京一则幼儿园小朋友闹矛盾,对方家长上门掌掴小孩并推倒老人的视频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鲁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检方已提前介入办案。

  网传情节称有反转,然而现象并不复杂。因为施暴者“没忍住”,不仅令其陷入社会舆论的“谴责”,还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正印证了那句“冲动是魔鬼”。

  其实,校园里孩子之间难免发生小矛盾。孩子越小越易“受伤”,也就越容易滋生矛盾和摩擦。如何处理校园矛盾,还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在教育的框架下寻求共识和平衡。家长“打回去”的心态和姿态,只能升级矛盾的状态,引发更大的冲突,更无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校园矛盾不是洪水猛兽。纵观校园矛盾,主要三种类型。一种是无意为之,“玩”出的矛盾。比如,孩子在相互交往中的言语生隙,从言语冲撞到动手动脚;或在相互嬉戏追逐中的无意受伤;甚至是在双方较量输赢的少年游戏中引发冲突等等。一种是故意为之,“闹”出来的矛盾。比如,有的孩子生性好动,自控能力差,习惯于捉弄同学,惹是生非,开玩笑过度,如此等等。还有一种是恶意为之,“欺”出来的矛盾。比如,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这种情形,已接近或属于“霸凌”。面对孩子之间的摩擦,老师或家长,要先研判肇事者是无意、故意,还是恶意。这种基于事实的基本判断,决定着事件相关方处理善后的立场和方式。我们要相信,对于低龄儿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多数是无意而为,“玩”出来的矛盾。即使是有意而为,“闹”出来的矛盾,各种“委屈”和“受伤”,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需经历的过程。一种历练,一种磨砺,一种挫折,更是在亲历矛盾和解过程中的宝贵经验。正所谓,没有摔打的童年,不是完整的童年;没有疼痛的青春,不是美好的青春;没有风雨的人生,不是坚韧的人生。如果家长们有了这样的认识,纵然有对孩子受伤的心疼和气愤,也会心平气和地去面对,避免戾气和冲动下的情绪失控。

  教育第一,是处理校园矛盾的基本立场。对于“玩”出来的矛盾,大可一笑了之,共同“暖”处理。不必去深究其细节,去厘清对错责任;要让孩子们共同面对,自己处理。老师和家长不必掺和,和了就好,笑了就好,公平就好。对于“闹”出来的矛盾,要找准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坚持“冷”处理。老师介入即可,“熊”孩子要受到教育,要认识问题,要承担后果,受伤者受到帮助,受到安慰。对于“欺”出来的矛盾,则要调查清楚事实经过,鉴定不良后果,给予受伤者情绪疏导、心理慰藉,坚持“严”处理。这个时候,学校要主导正义,家长要全程介入,性质严重的,还需相关部门的介入和支持。

  学校主导,共同维护孩子成长的健康生态。社会是“大学校”,学校也是“小社会”。因此,矛盾在学校发生,也应在学校解决。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摩擦,家长要依靠孩子“最近的人”,这就是孩子的班主任、任课老师和学校。家长要相信,他们才是最可靠、最有力的“仲裁者”。当孩子之间的矛盾摩擦被带回家中,带出校园,就可能将校园矛盾发展、升级为家庭之间的冲突,从而产生更大的“次生灾害”。这起家长掌掴幼儿并推倒老人的事件,就是典型案例。因此,当家长面对孩子被“受伤”和被“委屈”时,最好的选择不是找上对方的“家门”去理论,而是走进校门,依靠老师的主导,在家长之间理性地沟通,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面对矛盾和摩擦,家长不仅要保护孩子,更要给予孩子学会面对的方法示范。家长能坐下来平心静气倾听孩子讲述事情原委,联系班主任及对方家长,共同还原真相,公平公开,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这样的“情理善后”,是给予孩子一堂最好的“交往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