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山栀子:教育在变局中“守常”和“深耕”

时间:2022-10-12 浏览量: 作者:山栀子

这一年,我们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内涵和影响。

教育要识时势,懂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的第一要求,是讲政治。他强调,讲信仰的人要有信仰。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准确把握时代大势,有助于我们讲好政治。当下,国际环境风云激荡。中美关系恶化,俄乌冲突难测,世界格局重建。国内形势风险叠加。经济下行,疫情反复,市场疲软,地方债务沉重和财政压力陡增。来自高层的声音说,中国正在经历几十年来最险峻的一个时间段。因此,防范风险,保障稳定和安全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责任。

更多体察民生冷暖,有助于我们讲好政治。几十年难遇的持续干旱造成的农业大欠收;实体经济不景气带来的打工经济缩水;疫情反复导致的第三产业市场萧条,这就是现实。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新增一大批低收入群体甚至是无收入群体。所以,当我们每月还能如期领到薪酬,我们要有一种职业的知足和幸福感。当我们面对有困难的学生和家庭,我们要更多几分体恤和同情。

最近又一波疫情袭来,从周边环境看,仅剩我们这块“空间”相对安全。越是危险逼近,越要共同坚守。面对重重危机和困难,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也要对国家,对地方党委政府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坚持就是胜利,服从和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守住自己的阵地,干好自己的主业,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教育要有方向,更专业。

立德树人,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总方向。过去讲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指向的是教育的理念;今天讲育人为本,指向的是教育的目标和过程。始终坚持“育人”这一方向,我们才能从小圈子走向大教育,从急功近利的束缚中摆脱出来。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当下所倡导的“人”“静”“少”“简”“慢”“读”等关键词,减少对“分数”“名次”等功利性的追求,重新建构起以儿童观、生命观、幸福观为基础的科学质量观、生态质量观。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遵循。

“新课标精神”要成为教学的总纲,具体而言,就是备课时要先备新课标,集体备课时要先学新课标,反思时要回看新课标,观课时要对标新课标。尤其是设计理念、教学标高、学习方式、学习情境和学习支架(活动)等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

理想课堂要成为教师持之以恒的共同追求。我们推进“理想课堂”建设已走过了一年半的时间,如果算上“生本课堂”改革的时间,快五年了。有变化,但不大,面不广。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不少。这次新课程标准的修订,已让过去十年盛行于民间的课改理念正式以“标准”的方式全国统一,课改成为大势所趋,也是当务之急。如何进一步建设好理想课堂,三个方面很重要。

一是理想课堂首先是守底线,有秩序的课堂。这周我巡课,发现了两位值得学习的老教师。陈玉玲老师的音乐课多在每天下午,但教师激情澎湃,学生精神饱满。为什么?这就是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力量。周宏平老师在其他班级上劳动课,跟自己班级的语文课一样认真、投入,手把手的教学生学编织,全班学生人人动手,没有丝毫干扰之声。为什么?这就是教师对课堂的敬畏,责任心使然。

二是承担课改示范课的教师要上出实小的经典、全市的标杆。我们的理想课堂范式和学科共识相映生辉。

三是潜心研究,上好符合理想课堂评价要素的每一节“家常课”。这个标准,关键看“七个是否”,即:是否体现核心素养根本导向;是否体现理想课堂基本结构;是否体现学习中心思维主线;是否体现教学资源充分整合;是否体现分享对话全员参与;是否体现关联生活实践体验;是否体现训练充分适度延展。

教育要抓常识,有定力。

这三年,我们通过“新教育实验与改革”这个重要载体,基本完成了学校适应新形势教育发展的学校转型和变革。从学校文化、治理结构、管理机制到课程建设、重要项目等,我们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四梁八柱”,现在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因此,我们教育教学的重心发生了大转移,这就是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和学风建设。

建设全员共育,全程共管,全要素共建的高质量育人体系。围绕《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的20项目标,我们要以钉钉子的方法狠抓3-4个月,抓早抓小,抓细抓实,见底见效。每天巡查,适时通报,及时整改。只有抓好了日常行为习惯这些“小事”,才能实现成就孩子美好未来的“大事”,这才是教育看得见的“常识”。这里,更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不怀疑,不议论,不干扰。

所以,形势越是复杂,教育越要简单。坚持“守常”和“深耕”,在任何环境中都是行稳致远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