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半月谈)
碧翰烽/文
据半月谈近日报道:“有的上级部门的过程管理,就靠各种检查考核。有的干部根本不愿到基层来,考核检查就看材料。你要报少了,就觉得你没干活儿。”北方一名纪检干部认为,“唯过程主义”的直观表现就是材料“满天飞”,月通报、季通报,这通报、那通报,领导面子绷不住,逼着下属把材料弄得花里胡哨。
“唯过程主义”给基层增负增压,最终可能形成低效甚至无效治理的后果。北方一名社区干部曾在朋友圈“吐槽”:“啥事儿都让居委会去干,啥材料都让居委会写,啥数据都要居委会上报,不考虑居委会的实际职能和工作重点。”
关于考核检查的事情,曾经有位基层干部向我吐槽,说也是搞层层传导、层层加码。比如一项工作,国家搞检查,可能就是以看现场、听民意为主,一般不会翻什么资料;到了省里检查,除了看现场、听民意之外,可能会适当加一些资料台账要看,但也不会太多;再到了市里检查,除了上述情形之外,最大的变化就是资料台账看的会更多一些;接着再到县里,又会增加资料台账的查阅,甚至可能根本就不看现场或听民意了。
在这当中,有一个心理值得玩味,那就是台账资料的多少与厚度,决定你对上级检查的态度,是不是认真对待?是不是体现了重视?堆积如山或是薄薄的几张纸,给人的观感为何就不同呢?
然而,有一个现象令人费解,就是大家都知道,过多的台账资料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形式主义。可惜都是无可奈何,一边吐槽,一边依然要做得更多更繁琐。
这里面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避责心理,就是害怕资料台账不到位而受到批评、通报或处理。有位基层领导曾经坦言,台账资料或许在考核检查当中,还不具有根本性作用,毕竟最终的考核打分并完全由台账资料来决定,还有很多的主客观因素可以影响。但是如果一旦出了问题,比如案件、事件、事故,这些台账资料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尤其是责任调查时,就会从台账资料一一入手了。
碧翰烽以为,关于台账资料的泛滥,还在于上级机关与基层组织的功能性质差别太大,一般来说,机关更多的是文牍工作,体现的是文件、资料和会议,工作的现场多在办公室、会议室里;可是基层更多的应该是群众工作,体现的是实战、实效和解决问题,工作的现场多在一线、在群众当中。
这是两种不同的工作方式,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碰撞。尤其是越到基层,会写材料、专写文章的人只会越来越少。因此,在上级机关的眼里,基层的那点台账资料,怎么都能挑出一些毛病,而对于实际的工作效果,就不一定有火眼金睛,于是出现一些反差,就不足为怪了。
根本的解决之道,仍然在于改革考核评估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一是要简化指标,仅仅考核一些关键指标。比如以工业用电量、铁路货运量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来评价一个地方的经济状况;比如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二是指标要实事求是,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就会存在弄虚作假。三是将结果与民意相结合。一方面追求解决的实效,一方面追求公众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