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乐乡树人:育人先育心,“心”好,一切才好

时间:2022-06-05 浏览量: 作者:山栀子


——关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之一 

图片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当下新的教育“焦虑”。家长如是,老师如是,学校更如是。

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环境复杂性、时间的长期性、个体的差异性、症状的隐蔽性和反复性。其实,人人都会出现心理问题,这是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的自然规律,学生如此,成年人亦如此。不同的是,有的人能够很快“自愈”,从阴影中走出;有的人则不同,需要时间和环境。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的问题,孩子可能自我修复;有的问题,则更需要成年人的帮助和支持。所以,新的教育观倡导:养育,更要注重心灵的抚育

图片

从成长阶段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源自原生家庭和亲子关系;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源自朋辈关系或称同伴关系;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源自学业压力。一个孩子,从心理问题到心理疾病,往往是多种关系冲突和学业压力的长期叠加所致。在各种影响学生心理的关系中,原生家庭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最为关键。现实生活或网络上的各种“悲剧”,基本都能找到原生家庭的问题。而师生关系往往只是一种“诱因”或称关键性刺激。师生关系好,可以起到有效的“疗伤”功能;师生关系不好,可能加剧心理问题或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必须坚持充满“爱和理性”

图片

从问题表现看,心理健康问题有着明显的“征兆”。生活中的很多非正常现象应该引起父母、老师的关注,比如:厌学、沉迷网络和游戏、凡事拖延、突然闭门不出、长期不爱说话、对身边人明显的厌恶情绪、经常砸东西、攻击他人、考试综合症、睡眠不规律、饮食出现问题等等。从身心发展的规律看,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的。当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变得复杂,一定是外界环境的长期的影响和不良情绪的长期的积淀。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会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五个特别”:特别的敏感、特别的要强、特别的任性、特别的自我反省倾向和特别的在意别人的态度。作为父母和老师,应有这“特别”的发现。教育最可怕的是,对这些生活中的日常,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和来不及。

图片

从支持帮助看,心理健康问题只能根治在“问题”阶段,一旦形成“疾病”,则治愈率极低。轻症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教育心理学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早防范,早发现,早干预,是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策略。

人心,是一个人能量的“发动机”。一个人内心足够强大,就会表现出迎接一切挑战和困难的紧韧和顽强。当一个孩子的心灵能量不足,心理健康就开始出现了问题;而当一个孩子走向“抑郁”,其实就是这个孩子的心灵能量基本丧失或耗竭了。所以,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果孩子的“心”不行了,还谈何学习与成长?

所以,育人先育“心”

图片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段的升级,育心最重要的是缓解孩子的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改善和改变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很微弱,但是,改善和改变家庭关系、学校生态,我们大有可为。我们要相信,健康的成长生态、学校生态和教育生态,是保障孩子心理健康的根基。家庭稳固,亲子和谐;环境宽松,压力适度;充满阳光,积极向上;师生亲近,同学友好。在这样的生态中成长,学生的心灵就自然会健康成长。

图片

家庭稳固,就是给予孩子心理上最大的安全感。引导孩子从小养成和父母一起分享喜怒哀乐的习惯,就是给父母一颗安全的“定心丸”。陪伴就是最好的守护,守住孩子成长的几个“关键期”。父亲缺位,母亲强势,往往具有伤害性。细心陪伴,不是让孩子的青少年过得“无忧无虑”,而是让孩子学会直面问题和困难,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和寻求自我突破,在此基础上,支持和帮助他们解决自我难以越过的“障碍”。从小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有助于心灵的培育。孩子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运动中,不仅锻炼的体能,更能塑造强大的心灵。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能调节心灵的平衡。读书能帮助孩子走向开阔,从书中找到心灵的“知己”。

图片

陪伴孩子不只是“在身边”,而是要“高质量”。陪伴之中有学问,家长要把握好三个“度”。一是理解有态度。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引导孩子说出想法,接纳并转化孩子的消极情绪。二是关注有尺度。不能触及孩子的隐私底线;给孩子自主空间的同时也确立边界。三是陪伴有温度。在陪伴孩子时要管理好情绪,示范如何以积极方式调节情绪,为孩子树立情绪榜样。

图片

当然,最关键的是,父母对孩子抱有合适的心理期待。什么样的心理期待最适度?俞正强给我们的建议是,“心的善良,行的努力。”无条件接纳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好是坏,是优秀还是平凡。父母能够悦纳孩子的平凡,这就是最温暖的亲情氛围。

对孩子的成长而言,“心”好,一切才好。这应该成为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共识。

未完待续,欢迎关注公众号“乐乡树人”

(作者系松滋市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