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15,是个特别的日子——国际家庭日。
“家庭”,是一个听起来就向往、想起来就温暖、走进去就心安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孩子”最为重要,成为中心。因为孩子,就有了“天伦之乐”的幸福;也因为孩子,就有了“家长”的特殊地位;还是因为“孩子”,家长重任担肩,责任沉甸甸。“沉甸甸”,小而言之,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穷尽一生的理想;大而言之,孩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今年的“家庭日”,正逢休息日,当我们尽情享受绕膝承欢的幸福时,我们不妨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家庭”,平视一下眼前的“孩子”,把沉甸甸的养育责任,变成暖融融的亲子行动。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家庭而言,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带来的后果;对于任何一个孩子而言,童年太短,未来很长;童年只有一次,陪伴无法替代。
“暖融融”,是家庭的“原味”,也是家教的特质。一个完整意义的家庭,不只是简单的组织结构的完整,更应功能齐全、结构稳定、关系和谐、家风优良。从孩子的成长看,我们倡导“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是一种人生追求;完整,则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过程。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家庭不可或缺。
如何才能把“沉甸甸”的责任化为“暖融融”的行动?国家新颁布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就是一部鲜活的“教科书”。面对《家庭教育促进法》,千万别用惯性思维去认知这部法律。“引领”和“促进”的意义大于“约束”和“惩戒”。第二章第十七条列出的“八种方式方法”就是一份鲜明的“行动指南”。
亲自养育,陪伴第一。当下,父母“生而不养”者多,或身不由己,或祖辈越位。我们不否定祖辈隔代养育的好处,但终究不能替代父母应该承担的责任。实践证明,父母亲子陪伴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塑造。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可见父母陪伴何其重要!古诗云,“花无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父母一定要记住:人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一旦错过,父母将永无弥补之机。
共同参与,各有力量。当下,养育任务由母亲承担者众,如“全职妈妈”,也就有了不少的“影子爸爸”。我们不否认母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优势,但“爸爸”的角色功能也不能缺位。勇敢、果断、坚强和责任感等优秀品质,创新创造的习惯和能力等等,孩子从半是从父亲的身上习得的。
育在日常,言传身教。家庭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影响。最好的榜样,是父母。父母中至少要有一个能成为孩子的生命“原型”,言行一致,勤勉向上,指引其成长的方向。最好的影响,则是日常小事中慢慢“涵养”。不是空洞的说教和灌输,不是居高临下的教训,而是平等的沟通和交流。
尊重差异,因势利导。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相信每一朵花都有“花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许多可能,相信每一个生命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如此心态,我们就会少一些对“别人家的孩子”的羡慕,就会少一些与同龄孩子的“攀比”,就不会给孩子早早地贴上“标签”。我们要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努力去发现孩子的优势、劣势,因势利导,扬长补短。新教育倡导“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这“种子”,就是我们的孩子;这“岁月”,就是时间和机会。是种子,就会生长;是岁月,就会有可能和奇迹。
正视问题,严慈相济。少年是一个在屡次“试错”“犯错”中不断“修正”成长的年华。对于错误,既要包容,又要把错误变成教育的“契机”,把握它,用好它,既不能放纵不管,又不能小题大做。把握好这个“度”,就要严慈相济。思想问题,重在激励;性格问题,平等沟通;习惯问题,适时提醒;品行问题,从严管教。
朱永新教授说“家庭好了,教育才会好”,一语道破教育的“核心密码”。父母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口中重要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孩子人生的“永远的老师”,不会退休的“班主任”。要想当好孩子的终身之师,家长必须有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紧跟孩子生命成长的节奏。“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只有父母全力以赴,与时俱进,才能去影响孩子的精神世界,帮他点燃生命的动力,放飞成长的翅膀。当你感叹“别人家的孩子”时,我们可曾想到还有“别人家的父母”?不必攀比,但可以学习效仿。
当我们把“沉甸甸”的责任转化为“暖融融”的行动时,教育,一定会朝向明亮的那方,变得更好。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