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荆江评论:以有效“四增”落实“双减”

时间:2021-07-30 浏览量: 作者:山栀子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山栀子)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引发社会持续关注。在赞声一片中,也引发不少网民关于新政是否能真的落地落实的担忧。笔者以为,要想有效落实“双减”任务,还需有“四增”加以保障。

一增,即增进家长认同。“双减”的目的是为了回归“让学习回到学校”的常识,是为了彻底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教育和学校层面,对“双减”新政无疑是叫好和支持,实施起来并不复杂。然而,家长对“双减”特别是对作业的“减少时长”“控制总量”是不是“买帐”,是不是会出现新的“校内减、校外补”高潮?如何有效化解家长对学业质量的担忧和考试升学的焦虑等,这都需要教育、学校和社会各界加强对“双减”新政的广泛、深入地宣传。尤其是学校,还需以多种形式解读新政,用家长听得懂的语言、看得见的时势,增进家长对“双减”的理解和认同。

二增,即增强经费保障。新政再次对“课后服务”进行了强化。从过去的实践看,课后托管虽然有效解决了“三点半”“四点半”难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绝大多数地区主要还是由家长支付托管服务的成本,少则三百,多达五百。根据“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的新要求,课后服务成本显然要明显增加。要建立省级政府统筹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要增加地方政府对课后服务的专项奖励性绩效工资预算和校外人员劳务费预算。只有在得到基本的财政保障下,“5+2”的课后托管、寒暑期学校托管,才能真正成为教师志愿、学生受益的民心工程、安心工程。

三增,即增加课程供给。“5+2”的新模式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得随意增加,学校自主的空间正在于“校本课程”。满足几乎所有学生对多元化服务的需求,开设丰富的拓展型、素养型课程,这是大势所趋,也对学校的办学智慧、人力资源和管理机制形成新的考量。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延时服务”牵一发而动全身。四增,即增强校外管理。学校“减”了,校外能不能“减”?这是更大的问题。校外管理包括家庭教育管理和社会培训机构两大主体,一个也不能忽视,两个都必须管住。家庭协同配合是关键。适当作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适宜体育锻炼、丰富的阅读和美育活动,将成为家庭“作业”的主体。这些“作业”丰富了,孩子也就没有时间去上“学科类培训班”了。同时,堵住校外培训机构法定休息日开展学科补习的大门,让家长无“旁门”可入,这才是解决“校内减、校外补”怪圈的治本之策。

“双减”是一个系统工程,看似关乎的是学业负担问题,实则是教育结构的深层次变革和综合治理。只有稳妥解决好保障机制的“增量”,才能做好学业负担的“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