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邓龙:回顾鄂西北十堰地区的三线建设

时间:2019-05-06 浏览量: 作者:邓龙

地处川鄂陕三省交界的十堰,早在1960年代前,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直到1969年,三线建设重点项目第二汽车制造厂筹建指挥部开进小山沟,随着一声开山炮响,这里成了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战场。经过三线建设者17年的艰苦奋战,十堰才成为中国著名的汽车城。在那艰苦的年代,广大三线建设者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全国协作建设“二汽”,引进消化吸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10万建设者仅用13亿投资,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五年建成配套齐全的27个专业厂的现代化汽车城,充分显示了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三线建设者的辉煌成就!

三线建设是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的伟大战略决策。1964年到1980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及实现平衡、共富现代化为指导思想,以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力量为内容而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建设运动。在16年时间建设了1100多家现代工矿业企业及科研院所,形成了包括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核能、航空、航天、兵工、电子、船舶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

十堰三线建设项目除第二汽车制造厂,还包括襄渝铁路(十堰段)、东风轮胎厂、总后所属一批军工企业,另外丹江口汉江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大跃进时期开工,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劳动大军聚集十堰地区,艰苦奋斗、团结互助,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将秦巴山下的荒芜乡村建设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英雄城市十堰。

第二汽车制造厂是三线建设中的重点国防大工程,十堰人民为此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并给予了最大限度的人力物力的支持。伴随二汽建设的启动,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通过“聚宝”、“包建”等模式,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战天斗地,历经十载,完成了大规模“三线”工厂建设,在昔日荒凉贫瘠的土地上,建起了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据三线建设的亲历者,二汽退休干部魏巍回忆,为了三线建设他们父子两辈人奉献了一生,老魏父亲为了三线建设,毅然告别妻儿从包头赶赴深山十堰,因任务繁重、忘我工作,九个月后积劳成疾不幸离世,年仅44岁。当年仅14岁的魏巍从父亲生前秘书口中得知父亲遗言 “子承父业、理所当然”后,一边哭着一边拉着妹妹,只身闯进正在红卫开会的筹建总指挥部,强烈要求参加三线建设。熊心乐指挥长深受感动,亲自特批这个娃娃子承父业。正是这种“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主人翁精神和奉献精神,才爆发出冲天的干劲和无穷无尽的智慧力量,老魏父子两代人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当年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共同经历的缩影。

位于丹江口市区的丹江口汉江水利枢纽工程大坝。1958年9月1日,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热潮中,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举行开工仪式。1968年10月1日,三线建设的高潮声中,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为毛主席在1952年提出的南水北调工程做好了铺垫。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一江清水北上润泽京津冀人民,展现了毛主席“多水区支援少水区”的共产主义风格。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三线建设中,十堰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建丹江口水库中,淹没两座县城、七个集镇、30万亩良田,迁徙人口30万。在支援二汽建设中,总共投入十万劳力,奋战三年,修路架桥,打石烧砖、支援劳动力及车辆,运送粮食、副食、蔬菜。

襄渝铁路使十堰从闭塞状态连通到全国,改变了秦巴山地的郧阳地区长期封闭落后的面貌,联通了川鄂陕地区的各个三线建设项目,也奠定了鄂西北山区丰富资源的开发和老区脱贫致富的交通区位优势。在建设襄渝铁路过程中,铁道兵30万大军和10余万民兵组成山中巨龙,完成了大量工程,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成千上万吨建筑材料和物资,全靠战士和民工们肩挑背扛,甚至一些年轻的战士、工人和民兵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青山护忠魂,正气贯长虹。坐落于武当山下的武当山革命烈士陵园,长眠着1969年至1973年修筑襄渝铁路牺牲的400多名铁道兵一师指战员。许多都是刚参军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战士。

1967年冬,地处均县(现丹江口市)江南的浪河区和丁家营公社,进来了一批神秘的军人,这些来自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军人,为选址建设全军军需生产片区,爬山涉水,不辞劳苦。截至1971年,总后在浪河和丁家营地区共建成包括3541厂、3545厂、3602厂、3607厂、3611厂及2397军工医院等军需生产单位,俗称均县五厂一院。这些军工厂为全军部队后勤保障做出了极大贡献,同时也改善了驻地的生存条件,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些当年的军工单位留下的一批工业遗产,至今还在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着余热。

十堰地区的三线建设是我国三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个缩影。回顾鄂西北十堰地区的三线建设历程,往事历历在目。三线建设虽已完成历史使命,但三线建设精神并没有过时。习主席在十九大会上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合到三线建设领域,就是要我们三线人的后代不忘老一辈三线人的艰辛历程,牢记和弘扬三线建设精神,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和开发利用三线建设文化遗产。

三线企业大多建在山区乡村或城乡结合部,风景秀丽,交通方便,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同时,有可供开发的人文资源和硬件设施(土地和房屋),具备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叠加的开发条件,为不可多得的文旅资源。

老树新花,重焕青春。让十堰地区的三线建设遗址重新焕发出青春,成为十堰市红色旅游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十堰市旅游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同时,也为十堰地区部分农村精准扶贫,寻找到全新的可持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