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湖北“三线建设”遗址的保护和开发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05 浏览量: 作者:邓龙

前些年来,随着三线企业战略转移的完成,当年的三线老厂,人去楼空,有些甚至荒废,无人问津。全国有上千座散落在各地深山老林、农村乡下的三线企业,这些三线企业,不但当年为我国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屡立奇功,而且有些企业现在仍在砥砺前行、不断创造新辉煌。因此,不能以和平时期为借口,以经济建设为由头,对这些三线企业一搬了之,对其老厂遗址不管不问,甚至漠视和遗弃,而应该重新重视三线建设的遗址保护和开发利用。

各地政府和三线企业应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三线老厂与驻地产业融合发展,通盘考虑,统一规划,重点突破,做到宜旅则旅、宜游则游、宜业则业、宜居则居,让三线遗址这棵老树重开新花,从另一层面揭开军民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一、时代背景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举全国之力,共投入2053亿元资金和几百万人力,历时15年之久,在我国13个主要省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的建设,史称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成果辉煌,建起了以国防工业、基础工业为主的近2000个大中型工厂、铁路、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和科研院所。从而改变了我国经济建设的布局,缩小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加强了战备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培育了建设时期以艰苦奋斗、奉献进取为主题的“三线精神”。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实际情况,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拉开了军转民、军工企业调迁和战略转移的序幕。

“三线建设”在湖北工业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湖北“三线建设”是国家“三线建设”整体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1965年―1980年近15年期间(国家“三五”、“四五”建设时期),为响应中央“大三线”和地方“小三线”建设的号召,在湖北省内新建、迁建、扩建的厂矿工业、科研院所及基础设施。这一时期的三线建设使湖北地区以襄阳、十堰、宜昌三地为中心的三角形的工业格局基本形成,开发了鄂西地区,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当下湖北工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当年,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方针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号召下,数以万计的工人、干部、工程技术人员,怀着一腔热血,满腹豪情,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湖北西部,为宜昌、襄阳、十堰地区的三线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这些三线企业虽历经沧桑,但其在特定历史时期取得的辉煌成绩、所做的贡献不可忘却。

二、遗址分布

湖北省内急需保护和具有开发价值的三线遗址群,主要集中在十堰区和丹江口市,襄阳市南漳县、谷城县,咸宁赤壁市及荆州松滋市等地方。丹江口市主要集中在浪河镇、丁家营镇,南漳县主要集中在县城关镇,赤壁市主要在市郊区荆泉山,松滋主要集中在刘家场镇。

襄阳市作为我国军工单位比较集中的城市、国务院确定的三个军转民试点城市之一,军工企业主要集中在襄阳市郊、南漳、谷城和宜城等县市,建有汉光电工厂、建昌机械厂、漳河机械厂、长坪工具厂(江华)、红旗机制厂、红山化工厂(华中制药)、红星化工机械厂(航天42所)、5713工厂、江山机械厂、华光器材厂、东方化工厂、鄂西化工厂、卫东机械厂、汉江机械厂、宏伟机械厂、汉丹机械厂、609/610研究所、襄樊内燃机厂等四十多家三线企业。

宜昌地区主要集中在宜昌郊区、枝江、宜都、当阳、远安等县市,建有长江光电仪器厂、江峡船舶柴油机厂、5710厂、中南橡胶厂、066基地、中南光学仪器厂、湖北华强制药厂、红旗蓄电池厂等十几家三线国防军工单位。

十堰市是因“三线建设”而兴起的汽车城,十堰与六盘水、攀枝花并列为“三线建设”孕育而生的三个新兴工业城市,是中国“三线建设”取得的辉煌成果之一。

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简称二汽,位于鄂西北十堰山沟,是十堰建市的基础。二汽本身就是三线建设的产物,其专业分厂有几十家之多。当年还有一家东风轮胎厂,隶属化工部的央企,后来下放十堰市管辖。

十堰地区另外还有总后勤部当年建设的三线军需企业,主要集中在丹江口市沿襄渝铁路边的五厂一院一库,建有3541工厂、3545工厂、3602工厂、3607工厂、3611工厂及2311军用仓库和2397职工医院等军企单位。另外还有一家文化部文字605工厂,也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产物。

因此,十堰市的“三线建设”遗址众多,尤其是原总后勤部所属三线厂遗址,亟待保护和开发利用。

其它相对集中的地方还有:位于松滋市刘家场镇的原2358工程指挥部、982、949、2639工厂等三线遗址,位于赤壁市荆泉山下的2348工程指挥部二处的蒲圻纺织总厂遗址。

三、遗址的价值

湖北“三线建设”时期留下了一定量的三线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承载着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蕴含着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资源价值。

历史价值:湖北“三线建设”工业是湖北“三线建设”现代工业文明进程的重要缩影,是反映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典型代表之一。三线建设影响着湖北特别是鄂西地区几代人的生活,形成了时代共同的历史记忆。可以说,湖北“三线建设”工业是湖北地区在社会主义初级建设时期所取得的重要经济成果之一,代表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成就,研究湖北“三线建设”工业遗产对湖北地区的工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湖北“三线建设”改变了湖北省工业分布的格局,同时也奠定了湖北工业化的基础。湖北“三线建设”已成为历史,代表“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已成为距湖北最近的工业遗产,它记录着湖北各地历史演变的轨迹,有些甚至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研究和保护湖北“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对认识全国“三线建设”工业历史的发展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它产生于特殊时期,工业遗址留下许多那个时代的烙印,有助于对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价那段历史。

社会价值:湖北“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代表人们对特定历史时期的记忆,能够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特别是对十堰这样因“三线建设”而兴起的城市来说,这些工业遗产是城市文明中最深厚的文化记忆,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年轮”,反映这些城市文化的核心符号只能是工业建筑文化遗产,对这些工业城市的市民性格、品质及城市人文底蕴的形成产生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记载了一个时代中国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老一代工人群体和知识分子为湖北的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当时在鄂西地区的艰苦条件下,用简陋的技术设备创造了工业文明的奇迹。例如襄樊内燃机厂(原解放军6618工厂,隶属铁道兵)就是在“准备打仗”的时代背景下,由铁道兵报经国家计委、建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批准后建设的。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工厂建设得到了部队、地方及地方群众的大力支援和通力合作,建厂部队、职工、民工一切行动听指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广大参建人员团结一心,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繁重的基建任务,建起了襄樊内燃机车厂。这些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怀念和学习。所以,在为后人留下文字、图片之外,还应当在“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中找到实物印证,如果没有这些工业遗产,势必成为历史实证的重大缺憾。

资源价值:“三线建设”是当时国家举全国之力重点进行的国防、工业和经济建设,出于国防保密的需要,三线企业大多建在山区、乡村等隐蔽地区,风景秀丽,交通方便,生态保护良好,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产在工程建设、建筑和规划等方面,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和独特的稀缺性价值。“三线建设”的工业建筑上留有那个时代的深深烙印,对于红色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来说,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文资源价值。

三线遗址有可供开发的自然、人文资源及硬件设施,具备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叠加的开发条件,为不可多得的文旅资源。

四、现实状况

“三线建设”工业遗址虽然只有近五十年的历史,但是,它们同样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其所承载的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曾经影响的人口、经济和社会,甚至比其他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大得多。

由于三线战略迁移、企业破产重组、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房地产开发的肆意妄为,湖北“三线建设”工业遗址遭到大量的遗弃和破坏,许多有价值的三线建设遗址正面临不可逆转的命运,当年大量的厂房遭到开发商毁灭性的拆毁,大量珍贵的文史资料和档案被遗失,这些不正常的现象,连老厂区当年栽下的树木都不能幸免。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存在多年,一直未能引起高层及各地政府的关注。有关“三线建设”时期湖北工业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状况令人担忧,对这一时期工业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尽快开展三线工业遗址的调查认定和抢救性整理非常重要。

五、建议及对策

2015年习主席提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全面开创强军兴军新局面。随着我军一批批高精尖的新式武器装备部队,以及央视播出七集《军工记忆》和十集《大三线》纪录片,在国内新老观众中引起不小的轰动,当年三线建设的火红岁月,重新被人们记忆起来。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规模不断壮大,而广大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发展滞后。但是,乡村的自然景观、纯天然食品、新鲜空气、清澈水源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越来越受到城市消费者的青睐,为乡村旅游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和商机。而当年的三线企业大多建在山区农村,对三线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利用,使其成为红色旅游产业的一支生力军,对于带动驻地乡村旅游发展和精准扶贫,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型的发展思路。

对三线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利用,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和对策:

第一要结合时代背景,搞好顶层设计。三线建设饱含了深刻的政治背景和军事特色,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结合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政治主题,二要融入中华文化的文化大背景;三要结合三线文化和三线精神的特色主题,这是旅游开发的初衷,也是核心,项目开发不能偏离了这个核心;第二要结合实际,突出特色。三线遗址的开发利用不能生搬硬套,千篇一律,在项目整体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要把握好本片区的三线文化元素与开发景点的有机融合,打造差异化的三线旅游特色;第三要锐意创新,灵活创意。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但很多旅游项目开发出来得不到市场和游客的认可,主要原因是旅游项目同质性太强,缺乏创意和参与性项目,不能让游客亲身体验到旅游项目的乐趣,游客有走马观花的冷落感。因此,三线遗址开发利用必须走创意之路,让游客体验到其他景区不能找到的感觉。四是要标新立异,寓教于乐。三线遗址的旅游开发不可就文化论文化,要挖掘出三线文化背后深刻的民族精神内涵,通过与当下时尚的、趣味性的文体娱乐项目相结合,吸引更广大的年轻受众参与进来,让三线遗址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第五要简朴大气,表里如一。三线遗址开发不同于社会上的其他遗址开发,这是由三线建设的背景和三线精神决定的,是不可更替的一种独特的自然人文开发项目,不能表里不一,有其名无其实。在建筑风格上要保持当年朴实的特色,在项目开发建设上要保持大气的格局,在文化内涵上要保持高调的特点,让游客走进来恍若穿越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让他们从头到尾都能体验到三线建设是一篇卓绝宏大的史诗华章。第六要立足自己,合作共赢。三线遗址开发利用的模式一直囿于政府的力量,通过向政府提建议、做工作,由政府出头露面引导大家完成开发任务。现在看来,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完全可以立足自己,首先通过打造三线遗址资源共享平台,在三线研究会和三线企业、科研院所及社会资本等的参予下,整合多方资源,共建共享共赢。

三线遗址具有很多开发利用的优势和潜在价值。在十九大精神引领下,在新时期、新经济条件下,三线企业遗址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恰逢最佳机遇期,三线企业这棵老树一定能发新枝,开新花,重焕青春风采,同时,为驻地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