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11月24日晚,中纪委转发驻教育部纪检组的消息称,中国传媒大学包括书记、校长、副校长在内的8名领导干部,因违反八项规定分别受到了通报批评、免职、降职处分。
南方都市报发表观点:耐人寻味的,是在案情通报之后的某些网络情绪。梳理相关新闻后面的网友跟帖,非常明显地出现了类似“违规用车、办公用房超标,不算什么大事”的表达,而且相关跟帖不在少数。与此同时,其他一些地方的违规干部处分通报,也遭遇类似评价,比如山东菏泽某镇办公室主任“吃拿商户2个苹果未交钱被通报”等。为什么民众会对官员的某些腐败行为表达出宽谅、不以为意的态度?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化生存状态之中,对于行业腐败、潜规则、公权寻租的认知、隐忍和迁就,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愤怒到无奈,从无奈到习惯,从习惯变得心向往之,甚至人们对对错的区分,也因此变得模糊,见怪不怪。认为“小腐”官员被查处很委屈,还有一种情绪其实是解嘲。不少民众身边同类型、尤其是比这样的问题更严重的情况,依然还没有得到严肃处理,甚至被宽纵,包括问题官员神速复出、被处理的干部异地升迁。并不是说,公众同情被处理的违纪官员,而是希望能像处理小腐败、小违纪那样的高标准、严要求,严肃查处比他们更严重的违纪违法、不作为和 乱作为。
小蒋随想:许多人之所以对“小违纪”感觉“不叫事”,是因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似乎已很遥远,许多干部有“灰色”收入与福利很常见,多数人见怪不怪。这种“病态环境”并非朝夕形成,一下子正本清源,很多人反而“不适应”。但是,“苍蝇老虎一起打”毕竟已是新常态,反腐倡廉不可能去适应某些人的不适应,而是会坚决地推进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人会更新价值观,“小贪不是贪”之类狡辩也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些人看到身边还有更大的“贪婪者”没被抓,而犯“小错误”者先“进去了”,可能有“抓小放大”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错觉——被打的“大老虎”已不胜枚举。而全面铲除大大小小的腐败,需要过程与时间。某些目前没被惩处的问题干部,不代表以后不会大难临头,出来混迟早要还,或者早点坦白从宽。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 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