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突发肠梗阻,南航与急救也梗阻?
背景:这两天,民航乘客张先生的遭遇引爆了舆论。起因是:张先生从沈阳搭乘南方航空CZ6101次航班飞往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途中,这位乘客突发肠梗阻。但航班落地首都国际机场后,50分钟才打开舱门,随后空乘和急救人员又为谁抬患者下飞机发生争执,患者最后自行勉强下旋梯爬进救护车。
新京报发表杨耕身的观点:涉事航空公司方面回应,舱门开启延误是因飞机刹车系统故障需待拖车拖行。但这仍令人不解。即使发生故障,也不代表舱门打不开。更重要的是,正像一些空管资深从业者所说的,“开舱门按规定一定要到停机位,给指示才可以开门,但如果有特殊情况机长有权下开门指令。”那么航班与机场事前是如何沟通的?机场方面是否予以有效应对?当舱门总算打开,又发生救护人员与空乘为“谁来抬病患僵持不下”的一幕。当患者自行“半蹲半爬下梯子”和“爬上救护车”时,居然无人扶他一把。这个在众目睽睽下的艰难爬行者,是不是像极了那曾经倒在大街上无人上前搭一把手的老人?那些环立于张先生身边的,没一个是不负有责任者。当包括航空公司在内的市场服务主体及公共机构,现有应急保障资源都能为一个普通公民的生命而动用,个体生命尊严才不会在濒危时刻倒地不起。
京华时报发表舒锐的观点:南方航空11月23日通过官方微博对旅客表达歉意,称对在与救护人员配合中发生的协调问题,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完善相应的工作流程;南航一位负责人还迅速登门看望张先生。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急救中心对张先生同样采取了先致歉和致电慰问,并表示将登门看望。但这一事件的关键,其实并不在涉事方的低头。依张先生的诉求来说,是希望涉事者主动“理清急救流程”,“不能让下个人再遇到我的遭遇”。如果只有个案的道歉,而无制度的完善,下一轮的舆论危机恐怕又将毫无意外地被触发。生命为大,救人优先。这一常识性原则在今天看来,仍有重申的必要。
小蒋随想:机场与航空公司对特殊旅客登机与下飞机有特殊流程。这些流程可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如果再遇上沟通协调不畅,乘客可能急疯。我本人坐轮椅乘飞机的一次经历,就让我“终生难忘”。那次是从首都机场T3航站楼出发,乘国航飞机去重庆。上飞机时,工作人员说,按规定必须用他们的专用轮椅。但他们的轮椅只有一个,当时被推去给另一名乘客使用。我问,登机口近在咫尺,可否用我自己的轮椅登机,或由家人和工作人员将我抬上飞机。对方说:都不行。这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直到飞机快关舱门,我才上飞机。而后,家人又急匆匆地去托运我的轮椅。个中的焦急与慌乱可想而知……事情还没完,从重庆飞回北京,还是坐国航飞机,还是降落在首都机场T3航站楼。这次是下飞机出了岔子,机组人员说机场没接到要接轮椅乘客的通知,又让我等专用轮椅来。结果,我等到新一波乘客都上了飞机,飞机马上要关舱门准备再次起飞,也没等到专用轮椅来。最后,机组人员也没辙了,只好“违规”把我抬上升降机下到停机坪,后来又把我抬上机场的摆渡车,此时距离飞机降落已过去近两小时……幸好我没有急病,幸亏接机的司机还在等我,当时我没有找机场与航空公司理论。但此后,当我看到一些乘客在机场“发飙”的新闻时,却有某种“感同身受”。我们的机场修得十分现代化,我们的航空公司的飞机也很先进,但一些软件服务却令人挠头,某些工作人员的态度更让你无语。有关单位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可以完成道歉,但服务能否提升、教训能否吸取,恐怕得两说。
汉江师范学院 "红笔"网友俱乐部 Copyright © 2015 党委宣传部制作、维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