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大思政领航奏出立德树人最强音

时间:2023-12-02 浏览量: 作者:士安

  

图片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举行“大思政育人品牌建设研讨会”侧记



2023年11月29日下午,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大思政育人品牌建设研讨会”在至善楼407会议室举行。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副编审、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冉彪,《党课参考》编辑部编辑毛永胜、赵真,应邀出席了此次研讨会。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邹霞,管理学院院长代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左健康,管理学院副院长何雪锋、孙金花、孙丽璐,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杨索宇,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图片

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邹霞:管理学院坚持贯彻“大思政”理念,遵循“大思政”运行逻辑和建设规律,汇聚优势资源,共同推进思政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通过“党支部引领-基层教学组织统领-课程组执行-示范课程先行-全面覆盖”的“大思政”品牌工作体系,深入推进品牌建设工作步步走实,通过以“红色云课堂”引领学生立身铸魂,以“双导师制”引领学生生涯规划,以“鸿鹄导师”引领学生学术成长,以“青蓝计划”引领青年教师潜心科研教学,以“名师培育”引领教师潜心科研教学,推动全院教师深度融入“大思政”工作体系,在“三全育人”格局中充分发挥作用,打造“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的“大思政”育人品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战略支撑。

图片

管理学院院长代应:管理学院的大思政品牌建设,要通过“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驱动专业高质量发展。学院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围绕学校“红色育人品牌”建设要求,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通过积极打造“四个课堂”的本硕贯通式培养机制,将2023版人才培养方案作了进一步修订,把实践育人体系构建、慕课西行建设、AI课程和知识图谱构建和红色育人基地孵化等,与“一院一品”大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工作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大思政”育人体系育人实效,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左健康:要坚持“思想引领、育人为本、教师为体、创新为魂”的理念,以完善机制为“主旋律”、教师队伍为“主力军”、课程建设为“主战场”、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各种投入为“主保障”,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发挥学科专业和人力资源优势,主动担当作为,携手全校各专业学院“一对一”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协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协同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合力推进课程思政走深走实。

管理学院副院长何雪峰:除定期对师生进行科研诚信培训和学术道德教育外,要积极探索长效促进科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科研育人新机制、新模式。坚守服务国家的初心使命,努力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自主创新、科教兴国、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涵养家国情怀、砥砺奋进中描绘学术底色。加强管理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需求对接、围绕“成渝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33618”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抓住学科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契合点,推进“产教融合”、强化“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四链合一。带着问题、带着需求、带着情怀进行研究,把论文写到乡村大地上、写到市场上、写到货架上,真正让更多科研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管理学院副院长孙金花:思想政治教育是启迪人的思想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是一项十分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人才孵化器和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其成才的关键在于要形成个人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担当。管理学院在抓研究生思政教育中,一直秉承“先做人,后成才”的儒家文化精髓,注重将学校“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校园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塑造研究生品格,着力打造学院研究生教育思政文化品牌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管理学院副院长孙丽璐:大思政建设是“方法”而非“加法”,重在“思”字,重点要解决认知问题。一是强化名师引领,抓队伍建设。积极打造大思政育人共同体,组建专业名师团队,充分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二是强化数字赋能,抓资源建设。积极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慕课西行项目、专业知识图谱,研产教融合的案例库等。三是强化示范引领,抓品牌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大思政教学改革典型案例和特色做法,扩大重理工管理特色的大思政建设品牌成果影响力和示范性,努力打造大思政“重理工管理样本”。

管理学院广告系主任、教职工第四党支部书记张锐:我们把“立德树人”融入专业导论课的全过程,把感恩祖国、报答人民、服务社会、团队协作、甘于奉献等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和自觉行动,树立起良好的班级风气。我们在后续学期、后续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持续不断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逐渐积淀形成以“传帮带”和“感恩”为核心的专业文化,整个专业氛围和学习风气大为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管理学院辅导员、学生第二党支部书记管涛:作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队伍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应强化自身角色定位,积极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在实践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将辅导员“九大职责”和“十大育人体系”紧密结合,打破空间时间限制,贯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时空、全过程的开展学生思政教育。例如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要坚持把“扶志”教育、感恩教育作为主题主线贯穿始终。

管理学院辅导员、学生第三党支部书记马晓芳:我们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员管理相结合,将“大思政”举措贯穿到党员教育管理中。我们积极动员党员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等国际赛事,管理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我们支部先后获评重庆市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样板支部”、重庆理工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让支部党员在实践中读好专业书、国情书、基层书,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肯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管理学院辅导员、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熊一如:我们研究生党支部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切入点,深度挖掘“四史”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一是延展课堂半径,丰富“大思政课”厚度,开展国家安全系列宣讲等校园文化活动,组织研学实践活动等;二是发挥网络优势,拓展“大思政课”宽度,依托官方媒体平台,开设了“卓越电台”、“四史讲堂”、“新时代青年”、“红色云课堂”、“四史光影”、“四史同行”等六个栏目;三是凝聚育人合力,提升“大思政课”深度,与教工党支部共建,与研究生导师联系等。党支部也将持续讲好育人故事,真正把“大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杨索宇:重理工管理学院在致力专业发展的同时注重“育人先行”,紧抓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不少公共课程教师们都点赞管理学院学生的课堂“有朝气”“学生参与度高”。在与管理学院共建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我们深感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必须同向而行,才能实现真正的“三全育人”;而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用心用情,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并将课程蕴含的价值性观念升华为学生的内在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完成教学内容的互动融合,实现育人育才“润物无声”。

图片

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副编审、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冉彪: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大思政品牌建设工作抓得早、抓得好、很用心、很有效、可推广、可借鉴。我以为,要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进专业、融课程、暖心灵,天地很宽,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党建与业务工作从来不是两张皮,两者应当是互为因果、彼此依存、相得益彰;要落实好立德育人根本任务,关键是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守正创新,把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落地生根;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年接着一年干、撸起袖子加油干,发扬“钉钉子”精神,大胆探索、奋发有为、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与会人员还结合各自的认知,着重就“大思政”与“两个结合”、新思想“三进”、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深度融合等话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和认真讨论。管理学院专职组织员、教工党支部书记代表、学生党员代表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研讨会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邹霞主持。

(本文作者系“冉彪评论”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