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上午,2024年“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爱国表示,青年学者是社科工作的重要力量,也是未来的中坚力量,更应该勇立潮头,自觉肩负起以社科报国的责任,当好以学问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生力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弘扬真、善、美,坚持为人民做学问,矢志学术报国。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循道求真“接地气”。揭开大千世界的真相、探求人类发展的真理、传播启智润心的真知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这就必须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顺应中国人心做学问、汲取中国智慧出成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聚焦人文社科领域制约社会发展、影响人心向背的真问题而不是“伪命题”,做能够为党分忧、为民解难,胸怀国之大者、回应民生关切的真学问,而不是做假模假样、似是而非的假学问,将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的学风坚持到底。
哲学社会科学论文要见素抱朴“说人话”。研究成果要想解决现实问题,首先得让人看得懂,只有看得懂才能用得上。之前,中央对新闻舆论工作者提出要坚持“说人话”的要求,是对新闻传播领域不良文风的一种警醒。当前,对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刊发的某些学术文章,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诘屈聱牙、晦涩难懂的问题。有些文章,即便是业内人士在阅读上都存在有困难,本来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事情,硬是绕来绕去地玩弄概念、故作高深、不知所云。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为了降低重复率、便于刊发而在行文表达上有意做出的调整。这种为了刊发而把文章改得花里胡哨、面目全非的“文风”肯定是要摈弃的。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向上向善“致良知”。当前,一些青年学者存在浮躁不实、急功近利的问题,少数人只为个人升迁做学问,只为课题经费做学问,甚至假做学问、做假学问,这一现象值得警惕。就在刚刚闭幕的巴黎奥运会赛场上,郑钦文、潘展乐、樊振东、全红婵等体育健儿纷纷拿下了道德的金牌、风格的金牌、干净的金牌,在国际赛事上为国争光。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该在整个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民、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人格追求奉为圭臬,端正态度、放平心态,保持定力、不受裹挟,始终持正矢志学术报国、为人民做学问的基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同时他深刻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也一定能产生理论的时代。当前,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激发 “坐冷板凳、出真学问”的勇气和决心。“制度不好就会让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讲的就是政策导向问题。中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关部门就需要在政策中将“立德树人”指标纳入职称评价体系。使长期为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真正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者始终得到认可。
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尊重劳动、保障公平,形成立德树人需要多部门形成合力。只有奔着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去,将开展政治理论宣讲、网络文化成果、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研究成果、指导学生参赛获奖,以及各级各类道德荣誉称号等纳入立德树人评价体系,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和首要条件来考量,才能真正形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制度导向。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胡文江(“文安平”网评团队成员、2024年湖北省“优秀社科人才”研修班学员、汉江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编: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