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观点|正视问题的校园“微改革”不妨多一些

时间:2024-11-14 浏览量: 作者:李强

●正视教育中出现的真问题,本着“真正为了学生好”的初衷,做到能改则改、应改尽改。如此,许多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

就在不久前,舟山市普陀区公布了首届中小学“新优质课堂”评比结果,在武岭中学工作才一年的新教师陈涛榜上有名,获奖理由是“课堂亲和力和互动性强,学生调查满意度排全校第一”。

新教师上榜“优质课堂”,这在以前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普陀区教育部门负责人给出的数据来看,近3年区内教师获省市级优质课一等奖的有18人,年龄集中在35周岁上下,获奖者几乎都是中青年骨干。

新教师教不出优质课?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关键还在于评价优质课的“指挥棒”重点向“上好一节课”倾斜。在普陀区,以往优质课要靠团队打磨很久,过度追求完美,与常态课存在脱节。层层推荐、选拔下来,获奖者几乎都是中青年骨干。而改革后的“新优质课堂”评比,不设置任何门槛,所有学科所有教师均可参加,不以一节课论英雄,改为考察教师整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这也意味着“上好每一节课”成为评价导向,新教师只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自然就有机会上榜,从而摆脱因资历、经验等方面不具优势而无缘“优质课堂”的尴尬。

课堂教学是一场持久的马拉松,不是靠依赖瞬间爆发力的短途冲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需要教师给出的不是某一堂课,而是每一堂课。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普陀区带着“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真正的优质课应该在日常中”这一朴素的初衷,启动首届中小学“新优质课堂”评比活动。现在看来,这改变的不只是以往让学生来配合教师上好一堂好课的模式,还能及时发现以往“埋没”在人群中的一些教师。这样的校园“微改革”,可谓改到点子上、改到要害处。

梳理一些校园“微改革”成功案例,基本上都体现了一个宗旨,也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远的不说,就说河北邯郸一高中日前颁布的“女生可以留长发”新规定。该校从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不再强制女生留统一的齐耳短发,她们也可以留长发,只要束成干净利落的马尾辫即可。学校还会给学生宿舍配备吹风机。一个小小的变化,尊重了学生的审美需求,引来学生的一片鼓掌及欢呼。事实上,一直以来,对中小学生的具体发型、头发长度,教育主管部门并无统一规定。所谓“约定俗成”的一些限定,说白了还是出于“方便管理”的考量。

教育即生长,这样的校园“微改革”不妨多一些。正视教育中出现的真问题,本着“真正为了学生好”的初衷,做到能改则改、应改尽改,如此,许多问题或许就能迎刃而解。这样的改革也一定能赢得师生的广泛支持。(本文首发浙江教育报,漫画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