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对广大社科工作者提出了“真”“情”“实”“意”的四字要求。
学术是文化的内核和基础,没有学术的繁荣就没有文化的繁荣。20年来,从文化大省到文化浙江,再到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浙江社科工作者始终遵循“真”“情”“实”“意”的要求,用火热的激情拥抱学术研究事业,努力让真理照进现实,推出实打实有价值的精品力作,让哲学社会科学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篇章。
12月26日,“深入践行‘真’‘情’‘实’‘意’高水平建设社科强省”座谈会在杭州召开。20年后,再次学习重温“真”“情”“实”“意”,社科研究的这四字密码到底有何深意?
一
何为“真”“情”“实”“意”?
“真”,就是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表明的是一种立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是绝对不行的。
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现实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我国发展历程赋予的规定性和必然性。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也包含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要求,因此社科工作者要与时俱进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情”,就是要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充满激情,这显现的是一种态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一项光荣而重要的事业、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广大社科工作者充满激情地开展研究,才能把工作搞好。
2000多年前的《大学》就将“诚意、正心”等作为治学的重要目标,后来的知识分子也经常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学术理想。这种充满社会责任意识、全身心投入的治学精神,在全世界都是相通的。马克思就是在与工人的长期共同生活中,由衷生出深切的悲悯情怀,发出代表人类的“灵魂拷问”——无产阶级到底怎样才能摆脱奴役、实现解放?
“实”,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强调的是一种方法。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浙江哲学社会科学,需坚持走向广阔的田野,紧贴实际、向下扎根,立足于浙江大地、浙江人民,从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养分。
在浙江的历史传统中,从王充到吕祖谦、叶适再到王阳明等一代代学者,正是将儒家理学与现实需求紧密对接,不仅激发了传统理学的实用价值,刷新了世人对浙江地域文化的认知,还涵养了浙江人民兼容并蓄、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学术品格。
“意”,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这提出的是一种导向。提倡大胆探索,鼓励锐意创新,摒弃急功近利,是精品力作甚至传世之作问世的必备条件。
社科研究原本就是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过程,既要靠“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执着,也要靠澎湃且持久的激情支撑。像“十七年磨一剑”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凝聚了众多浙江学者的汗水和心血,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品、文化瑰宝。
二
20年后,再次重温“真”“情”“实”“意”四字要求,深刻感受到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前后贯通、高度契合。今天,“真”“情”“实”“意”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弥新。社科研究领域当前出现的一些“怪现象”,也往往就是没有做到“真”“情”“实”“意”。
比如,脱离现实。服务治国理政、推动解决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和优势所在,应当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眼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发展需要,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
但与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相比,社科研究观照现实不深不透、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有学者就提出中国有很多创新的实践,尤其是从0到1的原创实践,但是理论学者却少有从0到1的原创性理论。
比如,依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既是科学,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到过“言必称希腊”的问题,因为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当前社会科学领域同样也存在着“言必称欧美”的现象。
像一些社科学者长期负笈海外,有着强烈的国际视野,对西方的前沿理论非常熟悉,但常常却只能依附于西方的话语体系,甚至习惯于用西方的概念去裁剪中国现实,用西方的理论去套用中国实践。如果我们研究中国的问题,却必须依赖西方的学术经验,这必然会导致理论的失真。
再如,急功近利。社科研究常常被误认为是比较“虚”的学问,一些社科工作者不是为了追求学术的生命力和价值,而是为了个人发论文、评职称、拿“帽子”,做的一些研究陷入简单低质、零碎无序,缺乏原始创新和社会价值,存在着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
三
温故而知新,再次对照“真”“情”“实”“意”四字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想要实现新突破,有4个问题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重视和思考。
如何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是深化研究、推进创新的逻辑起点,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才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创新发展。
20年过去了,时代在变,发展的命题和答案都在持续更新,社科研究不能“脱实向虚”,话语表达也不能“拿腔捏调”。要跳出“本本主义”,回到现实中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解决思想迷惘、理论困惑中拿出穿透人心的真知灼见,面对重大改革创新的实践关口,形成一批叫得响、行得通、能落地见效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如何改进学术评价?学术评价是学术发展的指挥棒,对于引领学术导向、提升学术质量、涵养学术生态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哲学社会科学来说,难以用简单几个指标作出衡量和判断。
遵循学术发展规律,突出质量、创新和学术贡献,适当淡化一些过度的量化标准,有助于真正形成催生精品的导向。比如要改变唯“C刊”论英雄,让更多有价值的“声音”、有担当的“流量”,也成为衡量价值的“砝码”。同时要给学者特别是年轻人学术“慢养”的成本,提供更为精准个性化的赛道,而不是让“非升即走”的学术“KPI”,成为学者头上的“紧箍咒”。
如何培育关键人才?“浙江宣传”曾在《社科强省应该强在哪里》中提到,“社科人才是第一要素、第一资源,社科强省也理应是社科人才的强省”。
浙江拥有3万多名社科工作者,但能够将创新理论揉碎了讲、掰开了说的“灵魂人物”还不多,能够引领风气的领军人才还较为缺乏。因此,要更好发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等重大项目平台汇聚人才的作用,同时将自然科技人才与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同等待遇的暖心政策落地落实,涵养好培育社科人才的最优生态,让更多社科人才真正沉下去、走进来、立起来。
如何提高国际影响?学术的繁荣从来都是在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实现的。自主知识体系也只能在开放中构建,不能在封闭中构建。
过去,哲学社会科学做了许多“学外知外”的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国际性的学术交流,让世界更好知道中国的学问,因此要敢于与国外学者进行对话、辩论、碰撞甚至是交锋。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学者应该追求知识的内化和道德的完善,而不是外求个人的荣誉和利益。坚持“真”“情”“实”“意”四字总要求,正是社科界推出“顶天立地”的精品力作,实现“为己”与“为人”、“小我”与“大我”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