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理论实践】构建志愿服务体系共护水生态

时间:2025-02-28 浏览量: 作者:石琰鑫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回信中,进一步强调了志愿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社会力量参与生态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生态治理体系。这不仅是对协同治理理论的深度实践,也是实现生态环境长期保护的重要路径。

搭建科学高效的组织体系。以协同治理为指导思想,加强政府、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之间的多元合作。政府应发挥引领作用,通过制定政策、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激励社会组织和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同时,应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运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志愿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社会组织在连接政府与公众、组织志愿活动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可通过环保监测、生态教育等形式推进水源地环境修复和水资源保护;通过与政府展开深度合作,实现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和资源的高效配置,推动全社会形成生态保护合力。

构建多层次的志愿服务网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涉及多个省份,生态保护需要全流域协同治理,建立覆盖水源地及周边地区的志愿服务网络,实现组织间的横向联系和信息共享。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在水源地及沿线城市设立服务中心,实时更新任务,提供招募、培训、管理等一体化服务。以志愿服务网络为基础,以志愿服务中心为载体,建立跨地区特别是受水区的联动机制,保障志愿者的持续参与。比如,京堰环保志愿者联盟创始队伍包含了北京绿色啄木鸟志愿服务中心、十堰市环保产业协会等共65支志愿服务队伍、23800名志愿者。

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应融入日常生活和教育体系。在学校,通过设置环保课程和组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和意识;在社区,定期开展环保讲座和志愿服务项目,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参与生态保护。比如,现已成立8年的汉江师范学院九色鹿科普志愿服务队,在“小手拉大手”普及生态环保理念活动方面持续用力,带动了累计3.5万个家庭参与绿色低碳行动。积极发挥媒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新闻报道、主题宣传、教育展览、网络评论等形式,深化公众对南水北调工程的了解,激发更多人参与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

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志愿者的专业素养是确保生态保护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专业、系统的培训能够提高志愿者在水质监测、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培训内容应涵盖水质监测技术、生态修复方案设计、环境修复操作等领域。此外,志愿者还应接受公共教育和法律法规培训,成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和法律的守护者。

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多元创新。多元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吸引不同群体参与生态保护,如通过组织开展水资源保护主题的文艺比赛、环保知识竞赛等,激发年轻群体的参与热情。通过设计水质监测、生态修复等任务,吸引更多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参与。同时,结合社区建设,定期开展环保讲座和志愿活动,吸引更多家庭参与,进一步增强居民的环保责任感,形成全民参与的良性循环。

打造志愿服务品牌。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活动的辨识度和社会影响力。可通过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保护的核心任务相结合,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再通过媒体宣传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如可通过短视频、发布志愿者Vlog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随着水生态志愿服务动员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环保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创新与深化,水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将成为推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核心力量,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生态治理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智慧。(作者单位:汉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