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的日常学习场景里,时常能看到一些孩子拿着彩笔,在教材插图上肆意涂改乱画。这看似童趣的行为,却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教育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激起我们对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深度思考。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教材插图作为直观视觉符号,深刻影响着学生认知发展。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借感知与操作构建对世界的认知,教材插图便是其接触知识、理解世界的关键媒介。它不只是书页的装饰,而是知识传递的桥梁、价值观塑造的工具。那些描绘英雄事迹与历史事件的插图,承载着厚重文化底蕴和伟大精神力量,是学生了解历史、汲取养分的窗口。革命先辈的光辉形象,本应在学生心中树立不朽丰碑,引领其传承红色基因,塑造正确价值观。但教材插图被随意涂抹,暴露出核心价值传递受阻,学生意识形态认知模糊,这无疑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潜在威胁,亟待关注解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教材插图被涂抹现象频发,背后原因多元。从个人层面,依据注意力资源理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资源。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娱乐内容凭借强烈感官刺激,吸引孩子大量注意力,课余时间被挤占,导致他们无暇深入理解教材插图的精神内涵。学校与家庭的协同教育也存在缺失。学校里,部分教师对教材插图教育价值认识不足,解读浮于表面,未深挖背后历史文化意义,使插图在学生眼中沦为普通图画。家庭中,家长过度聚焦学业成绩,忽视孩子思想意识培育,未能引导孩子尊重教材内容,双方“失职”造成意识形态教育漏洞。从社会层面而言,不良文化不断渗透,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冲击,干扰学生价值判断,削弱了他们对教材正向价值观的认同感,使得正确意识形态难以在学生心中扎根,亟待多方合力扭转这一局面。
强化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刻不容缓,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应将思想教育置顶,推进党建与思想教育深度融合。从教材插图被涂抹这一细微处切入,探索思政教育新路径。教师教学时,要巧用教材插图,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开展教学。对低龄学生,用童趣故事传递插图内涵;对高龄学生,通过深度剖析历史背景,引导其理解精神实质。如讲述邱少云事迹,让学生体悟英雄的伟大与奉献,厚植正确价值观。学校还应开展多样主题活动,像“寻找教材中的英雄”征文、“我心中的插图故事”舞台剧表演等,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兴趣,引发情感共鸣,助力他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全方位筑牢学生意识形态根基。
家庭在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作用关键。家长作为孩子首任老师,其营造的家庭环境影响深远。依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孩子通过观察模仿学习。所以家长需关注孩子课余生活,管控电子设备使用,避免孩子接触不良信息。同时,积极开展亲子共读,以身作则,与孩子探讨教材,分享感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学习态度与价值观念。
社会在青少年意识形态塑造中责无旁贷。文化部门需强化文化市场监管,严抓文化产品质量,抵制低俗不良文化,筑牢健康文化防线。媒体应发挥正向引领作用,借公益广告、专题报道等方式弘扬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社区可组织红色文化展览、志愿服务等活动,助力青少年在实践里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的理解和认同。
教材插图被涂抹,折射出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意识形态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努力。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整合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精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意识形态。让教材插图发挥正向价值,为培育有理想、有担当、爱祖国的新时代青年筑牢精神根基,使青少年坚守正确价值观,勇担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湖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