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基层综合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矛盾化解的智慧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温度与效能。鄂州坚持把综治中心作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的指挥枢纽、处理枢纽,强化资源整合、功能融合,坚持科技赋能、数据驱动,按照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路线图”,有效将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萌芽。
3月26日,“荆楚政法基层行”采访团记者深入鄂州市,探访该市“全面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以上,基本实现群众‘安全’的问题‘最多跑一地’”的经验举措。
让我们跟随央省媒体记者,看看他们眼中的鄂州平安建设印象。
新华网记者秦雨萱

感谢湖北省委政法委提供这次宝贵的交流机会。作为媒体代表,我深感责任重大。
“聚力建支点·解纷在一线”这一主题,体现了社会治理向基层延伸、向源头发力的创新思路,也为我指明了报道方向——扎根一线、贴近民生,传递基层平安建设的智慧与温度。
我们走访的鄂城区综治中心和梁子湖区东沟镇综治中心,展示了一些矛盾纠纷调处的典型案例,传递了基层平安建设中的好经验、好故事,是坚持好、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跟随“荆楚政法基层行”第三期主题采访团来到第一站鄂州,采访鄂城区及东沟镇综治中心、巧巧工作室,我深刻体会到鄂州基层平安建设的法治力量。
一是在调解过程中,既有释法说理,也有以情动人,刚柔并济,用柔劲和巧劲打通矛盾化解的“最后一公里”。二是以科技赋能,推动综治网格化、“雪亮工程”等平台服务实战,打造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闭环处置链条,为基层平安建设积累了创新经验。

3月26日,我随“荆楚政法基层行”第三期主题采访宣传团来到湖北鄂州。在鄂城区综治中心“581”矛盾调解工作室,首席调解员万桂兰正和一位“00后”女孩拉家常。2024年,女孩因婆媳关系紧张,提出诉讼离婚,鄂城区法院将案件推送至综治中心处置。经多轮调解,夫妇二人最终解开心结,重启幸福。采访过程中,我看到调解员的微信里有很多当事人联系方式,持续跟踪他们的生活状况;书柜里堆叠着厚厚的调解承诺书,见证一个个家庭重归于好。春风化雨般的调解,是“解纷一线”的生动写照。深入基层一线,对记者来说是“必修课”,我将继续践行脑力、笔力、眼力、心力,讲好基层综合治理故事。
央广网记者邓子依

综治中心如毛细血管延伸至末梢,多部门联动的“一站式”服务让矛盾化解决策更精准;巧巧工作室里,乡音乡情浸润调解全程,法理与情理交融出化解密码。只有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才能走进群众“心里头”,在这里,法治力量不端坐庙堂,而是化作家门口的暖心絮语、田间地头的说理调解,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从口号变为现实。鄂州发挥综治中心枢纽作用,构建起纵横联动的基层平安建设体系,将制度刚性融入治理柔性,打造出可感知、可推广的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鄂州范式”。
荆楚网记者邱玲鹏

我采访鄂城区及东沟镇综治中心、巧巧工作室后,深刻感受到鄂州基层平安建设的“柔性力量”:一是资源整合强,公安、司法、网格等多部门协同,实现“一站式”解纷;二是服务接地气,如巧巧工作室以乡情乡理调解矛盾,让群众“进得了门、说得上话”;三是科技赋能,通过综治网格化平台及时预警风险,网格员精准响应。
鄂州积极探索构建“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基层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推动矛盾化解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为基层善治提供了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