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湖北日报客户端】别让孩子的心灵在“忽视”中留守

时间:2025-03-05 浏览量: 作者: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进程中,乡村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乎乡村的未来发展。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许多乡村孩子的心灵在家长和社会的忽视中“留守”,心理健康问题正逐渐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巨大阻碍。

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乡村家长往往将孩子的成长片面地等同于成绩提升,这种观念在乡村地区根深蒂固。他们在田间辛勤劳作,一心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很少停下脚步,关注孩子内心世界的变化。当孩子遭遇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扰时,家长常常视而不见,觉得孩子“挺一挺就过去了”。殊不知,这些被忽视的情绪,正悄然侵蚀着孩子的心理健康。

尤其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们只能与祖辈相伴。隔代教育虽然在生活上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在心理关怀方面却力不从心。祖辈们不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心理,不懂得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面对孩子的情绪波动往往束手无策。孩子在成长关键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内心的孤独与恐惧无处倾诉,心理问题便悄然滋生。

教育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为乡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该计划强调,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纳入“三全育人”大格局,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乡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家长观念的转变迫在眉睫。要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同样重要,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应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性格发展,当孩子情绪低落时,给予理解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无论成绩如何,父母的爱始终不变。家长还需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利用农闲时间,通过书籍、网络课程、学校组织的家长培训等多种方式,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常见心理问题,掌握正确的应对措施。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乡村生活节奏相对较慢,家长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晚饭后一起聊聊一天的见闻,田间劳作时与孩子分享生活的感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在沟通中,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随意打断、不急于评判,给予孩子足够的表达空间,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于留守儿童的父母来说,即便身处异乡,也应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保持与孩子的密切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未缺席。

学校和家庭的紧密合作也不可或缺。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亲子活动,与老师及时沟通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心理状况。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家长与学校携手,能为孩子提供更全面的心理支持,此外,学校应根据《行动计划》要求,开足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积极建设心理辅导室,健全预警体系,完善“学校-班级-家庭”三级预警网络,及时发现并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

社会各界也应关注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业人才队伍。社会组织可以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为乡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例如,一些志愿者组织定期深入乡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媒体也应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乡村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乡村孩子是乡村振兴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心理健康不容小觑。别让孩子的心灵在“忽视”中留守,别让心理问题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让我们以国家政策为指引,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为乡村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关怀的成长环境,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让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李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