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东湖评论:湖北人为啥这么爱国?千秋楚脉告诉你

时间:2025-04-27 浏览量: 作者:陈虎

在武汉中心书城“追寻楚脉”的讲座现场,著名楚文化研究专家刘玉堂教授凝视着台下求知若渴的听众,用“九死未悔的爱国情结”叩开楚文化八百年的精神密码。当汨罗江的浪花与光谷的星光在历史长河中交汇,一个跨越三千年的答案愈发清晰,楚人以生命刻写的家国信仰,早已化作长江之水奔涌不息的精神图腾,在荆楚大地上浇筑出“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文化根基。

这种精神图腾的锻造,始于青铜时代的文明淬火。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青铜斝上,“册赠”铭文镌刻着楚人祭祀先祖的虔诚,将宗族血脉的认同升华为家国命运的担当。及至战国时期,屈原在沅湘之滨发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天问,这不是文人式的伤春悲秋,而是士大夫以死明志的精神绝唱。考古工作者在荆州熊家冢楚王陵发现的玉器组佩,其严整的形制与精妙的纹饰,无声诉说着楚人“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与“海纳百川”的包容智慧,这种精神基因,在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践中迸发出惊人能量。

历史的回响从未在荆楚大地消散。关羽“夜读春秋”的忠义传奇,至今仍在荆州古城墙下流传;岳飞“还我河山”的怒吼,永远回荡在武昌蛇山之巅;辛亥首义的第一声枪响,永远铭刻在武昌城头的砖石之间。当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的“楚王酓章镈钟”重见天日,考古人触摸到的不仅是春秋晚期的礼器,更是一个民族绵延千年的集体记忆。这种记忆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具象为21575支驻村工作队、78746名干部用脚步丈量4821个贫困村的坚实足迹;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升华为千万武汉市民“封一座城,护一国人”的壮烈抉择。

如今,楚文化的精神火种正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芒。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楚简“活起来”,让冷门绝学变身大众读本;湖北省博物馆打造的“曾侯乙”文创IP,使青铜文明走进现代生活;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用全息投影技术演绎《楚辞》神话,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完美共振。这些创新实践证明,楚文化绝非尘封的古籍,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可以消费的文化资源。

站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的交汇点,湖北正以“敢为天下先”的楚人胆识书写新的传奇。当“中国光谷”向“世界光谷”跃升时,科学家们攻克前沿技术难题的专注身影,恰似当年楚人冶炼青铜的匠心传承;当长江经济带奏响绿色发展进行曲时,湖北淘汰落后产能的坚定决心,正是对“天人合一”古老智慧的现代诠释。从“钢城”到“芯城”的产业蜕变,从“九省通衢”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战略跃升,处处可见楚脉精神的当代显影。

三千年楚脉提供的不仅是文化自信,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智慧密钥。当湖北以“建成支点”的担当拥抱中国式现代化时,从青铜鼎上的铭文到光谷的芯片,从屈原《天问》到嫦娥四号探月,历史与现实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精神图腾不是凝固的雕塑,而是奔涌的江河,它终将化作推动时代前行的磅礴力量。这,或许就是楚文化给予中国式现代化最深沉的启示。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陈虎(长阳县委政法委“清江剑”团队负责人、湖北省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