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一起蹲过“猫耳洞”的战友

时间:2025-07-27 浏览量: 作者:曹希东

图片

一起蹲过“猫耳洞”的战友

——写在《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一卷)》出版之际

曹希东

初识冉彪同志,那是1988年1月,在老山前线集结地。那时他是由13集团军司令部直工处派往老山前线作为参战部队的新闻干事。集结地有个团请冉彪给报道员讲新闻采写课,我也搬个板凳坐在了最前面。没过几天,驻地一家民房失火,我照葫芦画瓢憋了个小稿请他修改。他拿起稿子就进行了认真修改,说新闻要抢时间应尽快送报社。一周后,《一民房不慎失火 子弟兵奋力扑救》在《文山报》头版发表。这次经历让我对新闻写作产生了极大兴趣,对我退伍回到地方后,包括职业选择和人生走向也带来了极大影响。

2009年4月28日,当我无意间在网络上搜索冉彪名字的时候,猛然在搜索页面发现了标有“冉彪博客”的词条,点开词条进入到他的博客页面看到他的主页头像之后,我的天哪!果然是和我一起蹲过“猫耳洞”的战友——冉彪。压制住当时激动的心情,我随即在“冉彪博客”留下了以下文字:突然想起成渝路边的小镇以及那座曾被青山环绕的营地;突然想起悦耳圆润的川音以及来自黔鄂湘陕滇川等不同地域乡音交织如歌的相聚;突然想起热血奔涌同仇敌忾转战滇南的壮志豪情以及红土高原那触手可及的繁星点点;突然想起青翠的竹林与雨打芭蕉的绝色美景以及此起彼伏云伴山间的朦胧景致;突然想起懵懂少年萍水相逢的恬淡释怀以及绵延无期中那无尽无休的心灵守望;突然想起宛转悠扬的吉它曲和着军歌嘹亮于斯的青春年华于指间缓缓地流淌。古人云:“人生何处不相逢。”没想到时隔20年,我和冉彪竟然以这种方式重逢。稍后,冉彪通过我在他博客中的留言,和我互加了QQ,知道曾经作为战地记者的他已经于1995年8月转业,期间曾在重庆市群众艺术馆担任过行政秘书、在西南政法大学担任过党委秘书,并于1998年8月调入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先后在《当代党员》做记者,在《党课参考》做编辑,在“七一网”“七一客户端”做评论员。诚然,职业是一种生存的工具。对此,当时的我深以为然。不过,在随后浏览“冉彪博客”中的文章时,却颠覆了我对职业的认知。原来职业也可以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绝佳载体。那种基于正确人生观所派生出来的篇篇博文,无一不透露出冉彪关注民生心系党建创新思维的家国情怀,字里行间宛如一株绿意盎然的“老山兰”,无时无刻不在守护着这片曾经浴血疆场而换来的大好河山。

2025年1月,冉彪为建党百年集结成书的《冉彪评论“百年百评”》终于付梓,得知这一消息后,我按捺不住激动,欣然写下了一首直抒胸臆的藏头诗《冉彪评论百年百评心向党》——冉冉不绝笔耕不辍终成卷,彪炳千秋书海泛舟漾清波。评述沉疴针砭时弊守初心,论尽创新弘扬正气显真情。百舸争流千帆过尽墨存香,年复一年梦里寻踪竞成峰。百业渐兴大笔如椽歌盛世,年胜一年大国崛起舞太平。评论源起百年梦想新征程,心如赤子使命担当谱华章。向往绘就伟大复兴新蓝图,党性如磐著作等身第一人。在这首所谓的诗的最后一句,我绞尽脑汁地用了第一人的评语,何也?无外乎“冉彪评论”在评论界吹响了新时代迎接纪念建党百年的集结号,百篇原创文章,百年党史风云,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全面把握,向广大读者展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当然,其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冉彪能够把工作当作毕生的事业,无私奉献,执着追求,不懈奋斗,努力学习传播践行党的创新理论。这一点,读者完全可以在《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一卷)》里找到应有的答案。

《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一卷)》收录了“冉彪博客”和“冉彪评论”微信公众号自2008年10月至2017年8月期间撰写的原创评论文章。这些文章的首发时间虽然“久远了一些”,但是,一篇真正的好文章一定是具有启发深度和前瞻性且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并对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具有启发借鉴意义的,否则,“无病呻吟”,很难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认同。正所谓,修一身正气,撑天地;固一方棱角,守初心。近20年的自媒体原创历程,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大国崛起的波澜壮阔,而且向我们再现了冉彪党建评论历久弥新的心历路程。

笃定的理想信念是冉彪党建评论创作的力量之源。坚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及时跟进深学笃用努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冉彪党建评论的根和魂。作为一名有着40年党龄的新闻人,冉彪凭借坚强的党性和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主动拥抱网络,勇于抢站网络舆论宣传制高点,及时捕捉新闻热点,自加压力,自拟题目,利用业余时间,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武器,迅速回应网民关切,在社会网络运用的初始时期极力提升网民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比如,习近平同志在2009年第10期《求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的文章之后的同年5月31日,冉彪以《焦裕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迅速推出网评文章,把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的“五种精神”——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创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实事求是、调查研究,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迅速推向网络,并在文中指出,“当前,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是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亲民为民之风、负责敬业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清政廉洁之风,把我们正在做的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努力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冉彪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党的创新理论的网评文章涵盖党的建设、守正创新、社会民生、反腐倡廉、自我革命等诸多领域。试想,如果没有笃定的理想信念,“冉彪评论”怎么会成为新时代中国评论界一颗耀眼的明星呢。

博大的家国情怀是冉彪党建评论创作的思想之源。没有一棵参天的大树会脱离大地母亲的怀抱。“冉彪博客”和“冉彪评论”从立意之初就把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讲好中国故事融进每一篇评论文章之中,利用风靡一时的博客在网民之间构筑起了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前沿阵地,适时化解舆情风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早在2015年10月,冉彪就曾以《新媒体环境下讲好“红色故事”刻不容缓》《网络时代我们更要理直气壮唱好主旋律》《新媒体时代党报党刊发挥喉舌作用不能削弱》为题连发三篇系列评论文章,其中第三篇文章发表于10月26日的凌晨3点53分35秒。如果没有博大的家国情怀,冉彪同志又何以对网络评论如此的眷恋?

大胆的创新精神是冉彪党建评论创作的动力之源。如果说以网络为载体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是一种创新之举,那么以自媒体评论形式出现的“冉彪博客”乃至当前大家耳熟能详的“冉彪评论”微信公众号则是这一创新之举的又一道靓丽风景。既以问题为导向,又不忘守正创新,既胸怀天下,又不忘初心使命,既敢于发声,又不忘时刻自律。《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一卷)》的文章,从本质上来讲实实在在的体现着冉彪大胆的创新精神:筑牢自媒体宣传阵地是一种创新,不计个人得失长期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唱响主旋律是一种创新,每一篇文章都能够给读者以启迪启示启发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创新之举。这种种创新的背后无不彰显着冉彪锐意进取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

伟大的斗争精神是冉彪党建评论创作的信仰之源。面对问题敢于亮剑,遇到不公敢于直言,发现陋习敢于抨击,是“冉彪博客”和“冉彪评论”的一大亮点。不为五斗米折腰,只留正义在人间。在网络评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冉彪的评论文章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应有的高风亮节,把危机意识化为笔下的典型案例,起到了应有的警示作用,对加强党性党风党纪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央出重拳整治“买官卖官”有何深意?》《“许三多”二审仍判死刑给官员啥信号?》《李晓枫受贿4904万警示我们什么?》《李大林受贿获刑再次为高校反腐敲响警钟》《独断专行怎么能远行?》等诸多评论文章,即使是今天读起来仍然有着强烈的危机感时代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试问,没有伟大的斗争精神,怎么能够执笔仗剑生死以对?正如网友李有余先生在“冉彪评论”里的留言深深地触动了我,他说:“‘冉彪评论’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值得骄傲!”能够得到如此中肯的评价,我认为“冉彪评论”当之无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对党忠诚,是冉彪党建评论的灵魂所在。言为心声,方能感人至深。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利用八小时之外,大力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弦律,传播正能量,打好主动仗,凡此种种,无不彰显着“冉彪博客”和“冉彪评论”崇高的精神品格。冉彪曾在《“冉彪评论”走过的千山万水》一文中坦言:“‘冉彪评论’从诞生就经历了一些人的白眼冷眼和红眼。比如说,一些人公然说一些伤害‘冉彪评论’的话:你写那些‘牛大宽酸’的东西有什么意义?这是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干的事。还比如,一些人很不了然地说,你又不在网信办工作,写这些不是你的主业,你别忘了你在哪里领工资哈。这是典型的红眼病患者的表达。再比如,我对领誓‘入党誓词’有错不纠错进行严肃批评时,还有人替他说情:‘他已经出了一次丑,你就不要让他再出一次丑’,这是典型的护短行为。更为严重的是,这个神通广大的人,找来了一个更为神通广大的人,命令微信后台删掉了这篇评论。这是典型的正能量被强奸。对上述的磨难,我都一一承受下来,好在,有今天‘冉彪评论’的扬眉吐气。”扬眉吐气,一语定乾坤。如果没有-颗忘我无我舍我的忠诚捍卫党的尊严维护党的利益的忠诚之心,“冉彪评论”怎么能够扬眉吐气,如何赢得广大网民的拥护和赞扬。

笔耕不辍,是冉彪党建评论的生命所在。数十年枕戈待旦,奋笔疾书,坚持原创,仅网评文章就达千余篇近300万字,被大家誉为网络评论界“杀出的一匹黑马”。对此,教育部高校网络教育名师、汉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红笔网创始人胡文江教授在《冉彪评论“百年百评”》一书序言里这样写道:“我曾有幸邀请冉彪同志来到汉江师范学院,为机关党员干部主讲《党建评论的写作艺术》,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他认为,写作过程就是倒逼学习、倒逼做人、倒逼做事的过程,也是倒逼我们争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有效途径。写作逼迫我们不得不用好用足8小时之外,甚至走路、吃饭、睡觉的时间都要用来研读原著、原理、原文,也只有在和那些智者、高手、同行、朋友、身边人的相互学习、交流、沟通、碰撞中,在那些惊心动魄、不间断的情感挣扎、思想斗争之后,才能构建起创作的胸怀、格局和意志力,力求为读者奉献出一篇篇好的作品。”从中不难发现“冉彪评论”笔耕不辍的执着,既源自于他温故知新、常学常新、推陈出新、大胆创新的毅力,更是源自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执着,冉彪评论才能够不计得失,无怨无悔,披荆斩棘,始终走在新闻时评的前列。

守正创新,是冉彪党建评论的精髓所在。从一名闻名全军的战地记者,到一名肩负重任的党刊副编审和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没有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的勇气和智慧,很难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围绕党在不同阶段的工作重心和工作重点,“冉彪博客”和“冉彪评论”总能适时推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新的学习方法。比如,冉彪在2016年5月30日发表的《对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党课的几点思考》中,就当时存在的问题给出的三点启示就有着很强的前瞻性和指导意义:一是基层党组织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还不够经常。尤其是在基层,有相当一些基层党组织怕提党的创新理论,害怕有人不接受,认为那是中央高层的事情,不是基层党组织的事情,与我们基层党员关系不大,如果我们讲多了,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这显然是一个思想认识上的误区。由此看来,理直气壮讲好党的创新理论的党课是多么重要。二是要把党员的思想顾虑打消。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是每一个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基层普通党员,及时学习了解掌握党的创新理论,心中就会时刻铭记党的历史使命、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否则就会觉得思想上很是空虚,干起来没有奔头,看不到希望。三是讲解党的创新理论不要“空对空”,要“实打实”。强调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尽可能落地,就是要紧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本部门本单位发展实际,讲一些让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真正做到接地气、入脑入心、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这种新的思维导向正是“冉彪评论”时常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的精髓。

使命担当,是冉彪党建评论的责任所在。位卑未敢忘国忧,只有初心不改,才能无往不胜。“冉彪博客”和“冉彪评论”不是“传声筒”,不是“吹鼓手”,不是泛泛的“流水账”。在网络洞开各种思潮相继涌入的时代面前,怎样才能让主旋律快速抢战舆论高地,迅速传递党的声音,及时纠正不良信息对网民的误导,积极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是“冉彪评论”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以“冉彪博客”为载体,还是以“冉彪评论”的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冉彪评论始终敢于担当,勇于担当,愿意担当,自觉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2014年4月23日,在冉彪当选重庆市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时,两江新区宣传部部长杜术林同志打来电话表示:“冉彪同志,你现在是具有‘江湖地位’的评论家了哟!”肯定之辞溢于言表;2022年6月1日,汉江师范学院以《“冉彪评论”自媒体平台跟进学习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为课题,向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办公室填报湖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申报成果,可见其学术价值已受到教育界高度关注;2022年12月30日,冉彪同志在浩如烟海的“自媒体创作人”中脱颖而出,受到了中共重庆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表彰,足见其影响力已受到政府高度认可。有道是,党的创新理论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高深莫测,只要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你就会发现创新无时不在,创新无处不在,因为真正的历史正是由无数类似于冉彪一样的勇于开拓锐意创新大胆进取的人民创造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能够开创新局面。党的创新理论也是一样,只要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学,奔着问题干,盯着问题改,把各种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我们就会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不可能为有可能,不断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大步向前!这也正是“冉彪评论”所承载的使命担当。

掩卷之余,赫然发现一个关心民生疾苦,鞭笞官僚腐败,敢于激浊扬清,维护党的纯洁的冉彪同志,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和14亿多中国人民一起一路高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奋勇争先,阔步向前!

(作者系青年诗人、军旅作家、时事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