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有幸“冉彪评论”第一读者

时间:2025-07-27 浏览量: 作者:冉力睿

图片

有幸“冉彪评论”第一读者

——写在《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二卷)》出版之际

冉力睿

作为“冉彪评论”的第一读者,十分荣幸来为冉彪同志的著作——《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二卷)》作序。“冉彪博客”和“冉彪评论”微信公众号正赶上了伟大的网络时代和伟大的新时代。一篇篇充满时代气息的党建评论文章,如同冉彪同志数十年的创作历程一样,从《冉彪评论“百年百评”》到《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一卷)》,再到如今的《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二卷)》,既是辞章语句在文本间如众星般汇聚的过程,也是一锨子一锄头的,挖掘着渐渐远去但应当逐渐清楚走来的新时代党的发展史和新闻评论史的过程。

《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二卷)》与前作一样,横跨党和国家飞速发展的漫长时间轴,从宏观决策到微观人物,从触手可及的身边世事拥抱网络彼岸的舆论海洋,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转向社会文化的犄角旮旯,是党建决胜的研究巧思兼具新闻写作的经验技巧,是添砖加瓦的肺腑之言转向针砭利弊的切肤之语。而与冉彪前面两部著作不同的是,第二卷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主要收录的作品是冉彪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关键时间节点之后的评论作品,同时也涵盖了冉彪的评论生涯从博客初创时期向微信公众平台“冉彪评论”品牌时期的发展过程,一窥其风格的转变和创作思路的扩展。

自新媒体滥觞之际,打开网络评论新篇章。冉彪作为最早一批主动从传统新闻评论创作向网络评论以及自媒体时评创作转型的政治评论员,在本卷中展现了其探索时期关于新媒体时代党建工作和评论写作的许多见解,主要表现在对网络评论和传统评论差异的阐释和“如何转型”的方法论探索,以及在新形势下我们的党建工作该如何推进的问题。例如《新媒体时代党报党刊发挥喉舌作用不能削弱》一文,立足新媒体背景下的党报党刊作为“中观媒体”应起到权威媒体和网民个体、宏观与微观之间桥梁作用的观点,向上打出主旋律,向下调动政治参与,让党的声音更响亮、更动听,站在创新理论的传播视角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发掘党建媒体的新价值;又譬如《网络时代我们更要理直气壮唱好主旋律》一文,指出网络环境看似河清海晏实则风起云涌,越需要主旋律宣传掷地有声、击水中流驳舆论乱石暗礁于未然,守护网络时代精神家园的“海防红线”;还有《建设网络强国虽长路漫漫但底气十足》一文中指出网络春天已到,要用网络弘扬主旋律,打击违法犯罪并要重视顶层设计;又还有《新媒体环境下讲好“红色故事”刻不容缓》中也强调要重视新环境下“红色故事”延续发展中蕴藏的强大推动力,以及要借助现代传媒方法转换表达思路。如今党建网络评论领域已经相当发达,但在其方兴未艾之际,冉彪作为其中一位探索者,用犀利和颇具变化的语言,身体力行地探索网络评论语言的变化方向,从涉党涉政言论高敏感性和高重要性的双重属性以及网络舆论大传播与大变动的双重特征出发,以短平快但快准狠的创作内容给予我们思考——我们控制不了网络背后每个人的言行和观点,但我们可以用评论为武器,树立标杆,做出参照,发挥文字看似微薄实则深刻的力量。

跨越评论语言限制,调动文字生命力。本卷作为“冉彪评论”从沉稳大气到炉火纯青的见证,书写了冉彪评论的语言从大众表达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的历练过程。现在很多新闻评论的语言,总觉得把事情讲清楚就了事了,为了显得“写得好”,再“装模作样”地写几个比喻、联系几个例子或者引用几句古诗,读者看多了自然也就摸清了“套路”、疲乏了、不愿意看了,现在产生了个别思潮对我们党的创新理论不耐烦、觉得“枯燥”而忽视了它内容本身的真理性,除了这些人自身的认知水平不高以外,也有我们评论人表达的原因——盐碱地里凭空生不出玫瑰花来。而一窥冉彪的语言,兴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无论朝起朝落,无论花开花谢”“天耀中华,天耀中华,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歌词交错文中,挥手走进电视剧的世界,感受邓小平语言温润中的力量,把影评这个“小”题材写出了“大”氛围;而在《教育孩子在快乐中成长》一文中,“不是左了,就是右了,不是粗了,就是细了,不是长了,就是短了……弄得孩子无所适从,于是孩子就哭闹争执,于是孩子就罢笔不写,于是孩子就气急败坏”以孩子写毛笔字这个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谈教育,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铺设理论叙述、场景还原、观点表达三个部分,既是亲身经历,也是肺腑之言,篇幅不长但读来颇有“面湖自照”之感;更有《政治上的绿水青山路到底有多长?》一文,用生态环境上的“绿水青山”作喻,将政治生态中一些官员在“山里林里”“猴跳鸟叫”的腐败乱象生动地铺展开来:“他把你视为‘刺头’,千方百计给‘穿小鞋’”“捂盖子能捂到哪一天是哪一天”“对上像一条‘哈巴狗’,对下像一只‘吃人的’老虎”;还有《基层情况很是复杂但基层干部不要浮躁》一文也颇为有趣,这篇文章用“劝说”的语气“劝说”基层干部要懂得用“劝说”的方式来展开工作,“态度好了,事情就对了。”不急躁既是基层干部工作作风的体现,也是拉近与群众距离、确保工作高效的有力措施;同样的,在《给不作为官员画个像》中,用寓言故事等做“画笔”,以对干部和党员的忠告为“药方”,跳脱传统评论格式,形象地点出了从“不作为到作为”之路需要一个积极的转变过程。可见冉彪评论的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以读者需求和写作题材为出发点,讲什么内容就用什么样的语言,用如剧场般铺开的语言聊电视剧,以教育者的口吻谈教育,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谈贪腐乱象,用说服的语气教“说服”,读来百篇百花齐放各有其色彩。要说冉彪评论总的风格,可以说是既犀利如骤雨又沉稳如磐石,但要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总能折射出千万个明灭的棱角。

一双眼洞察世间万物,拓展党建评论内容切入点。对信息捕捉的能力,这是现在许多人有所欠缺的,信息越充盈,其色彩越唾手可得,越容易坐等着短视频流水线般的浅显的、信息茧房中的内容喂到嘴边,形成一套下意识的偏激的价值观,对舒适圈内的一味吹捧,对不了解的或不关心的内容就用自己老一套的价值观做简单生硬的“黑白判断”。同样的,一些党建评论创作者容易囿于权威媒体所树立的框架中,诚然,自媒体应当紧跟权威媒体的引导和规制,但不能是“他说什么我说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创造力,这样起不到“主干和枝叶”的作用,意识形态的传播就没办法如毛细血管般贯通社会的每个角落。在本卷以及冉彪评论选集整个系列中,除了有对党的政策解读等基石作用的评论外,也在不断发掘社会事件方方面面里的党建基因:在《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一文中,捕捉到了邓高如将军的戏剧和小说作品中兼具巴渝色彩和乡土特色的一角,在诗意色彩和“论文写在大地上”两个写作原点基础上探讨艺术作品在扎根大地以后能散发出何种的文化活力和党建能量。《新闻人如何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一文直面当今社会由于一些舆情事件产生的对新闻学和新闻人的误解和不信任,从自身数十年的新闻创作经验和对小一辈新闻人的观察作为出发点,表达了“新闻人重在脚踏实地”“要注重打磨独属自己的话语”“读者很浮躁而作者不能浮躁”这三个观点。而在《让中国声音嘹亮在世界舞台上》中冉彪关注音乐领域,“声音”一“声”双关,洪亮歌声中蕴藏的是对中国道路、中国人心、中国事业、中国目标、中国未来的高度自信。冉彪采取“就事论事”的写作方法,通过不断扩展的视野和角度,让“冉彪评论”成为一个包含了丰富信息量和跨领域党建参照价值的网评品牌,也让读者在阅读《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二卷)》等作品过程中也能有更多的信息摄入和全新的思路扩展。

立足人民史观,为英雄模范和普通群众写“两篇传记”。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既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源泉,也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冉彪评论”不喜欢讲空话和“大道理”,而乐于且善于讲“党的人物故事”——即讲中国人民的奋斗故事、模范人物成长故事和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故事。其一是英雄模范的故事,英雄模范是人民群众中的优秀代表和时代楷模。冉彪在评论生涯中撰写最多的人物是孔繁森,1997年8月发表于《人民日报》的《追随父亲的足迹——访孔繁森女儿孔玲》一文打开了冉彪新闻评论生涯,也使他与这位“90年代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结下不解之缘,在本卷中,也收录了《孔繁森离开我们22年了,我们为何还依旧怀念他? 》《孔繁森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前行》《孔繁森,我们都在怀念您!》三文,讲述了冉彪“沾了英雄的光”后笔耕不辍的弘扬和传承孔繁森精神,讲述孔繁森的奋斗故事,为他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著书立说,并从其女儿、同事、朋友等旁人的视角,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样一位更生动更立体的孔繁森。此外,《我们拿什么纪念毛泽东?》一文写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用读书增长学问、心中装着群众、保持清醒头脑、开创美好未来这些党员干部“拿来就能用的”方法论纪念毛泽东以及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谎言”;还有《“百位共产党人百篇小传”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和百年成就的历史进程中无止境的探索、牺牲、奉献、超越常人的光辉形象;《党员干部要照好“焦裕禄精神”这面镜子》在纪念焦裕禄同志的同时要求我们内化焦裕禄精神中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和奋斗精神。“冉彪评论”善于将“英雄模范”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搭起来”,将距离感“涂抹掉”,将亲切感“捧手里”,指出英雄人物脱胎于群众、借力于群众又回报于群众、造福于群众、温暖于群众、激励于群众——所以,不只是单纯的歌颂英雄人物本身,也要观察平凡人生中温润又磅礴的奋斗力量:《周幺婶为何对困难群众如此牵挂?》一文中的周幺婶以一颗真诚为民的心将社区党建工作做到人民的心坎上,坚持三十年陪伴补助辖区孤寡老人,是人民群众的好“幺婶”;《一个村党支部书记“挖穷根”的启示》则聚焦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角镇横路村党支部书记冉从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挖困难的“穷根子”、找致富的“命根子”,不畏艰难地带领乡亲们执着奔小康的感人故事,是那旷日持久的脱贫攻坚战中的一个不该被忽视的注脚。人民史观的叙述思路,让“冉彪评论”读来亲切真实。

不仅是党建理论的传递者,更是党建理论的创造者。如果从党员干部学习的角度看《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二卷)》,不难发现除了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消化吸收之外,也有冉彪自身的党建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冉彪研究的出发点是他对党的文献以及权威媒体报道的大量阅读和积累;通过在文章论述中与权威观点“并驾齐驱”输出自身观点;他的落脚点是扩展党的创新理论在诸多具体领域尤其是基层治理、舆论治理和网络治理等方面的方法论。在《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二卷)》中,主要体现了以下的理论思考:一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教育问题,在《创新农村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基层情况很是复杂但基层干部不要浮躁》等文中指出基层干部的工作要学会把与群众沟通的机制、与同事沟通的机制、与上级组织沟通的机制用“节日”的形式“节点”化、制度化,身体力行地为群众做好榜样,以良好的形象、行为、处事方式融入到群众中去;二是关于高校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高校思想工作必须增强使命感务必见到实效》《用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去激扬莘莘学子的青春梦》等文章指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停留在“应试课程”和“表面流程”的层次,没有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要学会发挥新型传播的优势,围绕学生关心的学业问题、就业问题以及国家安全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高校教育亟须解决的问题,创新授课和知识传递方式,首先不让学生感到“枯燥”、然后产生“共鸣”,最后才能形成“认同”。三是企事业单位从领导端到执行端的全过程党建工作,如《宗申集团党委用红色基因为党员干部铸魂》《大坪医院内科片区党员医疗专家参观民营企业让我们看到了什么?》等文,探讨了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要从其作为社会单位的开放基因和共享属性着手搞党建,要把党员学习融入社会单位的日常运营、对外交互乃至团建活动中,相互借鉴经验的同时以自身优势形成本单位“在党教育”领域上特殊的“生态位”。四是在社会争议事件和敏感领域的定纷止争,《陈道明席地而坐为记者改稿子的照片在网上疯传引发的思考》《不要搞变了味的“领导班子民主测评”》回归了党的建设和新闻评论的本质——就是要关注那些在争议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不好可能会造成隐患,但只要解决好了能成为我们工作有利的窗口。敢于去谈论和剖析诸如名人网络效应引发的舆情危机;新闻规律与反新闻规律;驳斥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质疑等颇有些敏感但现实性极强的话题,重在理论武器的锋利坚实。冉彪的理论成果更多的是经验总结和思考的结果,对党在新时代的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即通过《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二卷)》这一理论成果的研读能够更好地打破传播界限,让各个领域的读者都能提升理论理解,强化理论运用。

【作者系青年诗人、网络作家、“七一客户端”专栏作家(笔名门杰)、时事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