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执着”一生书写时代华章
——写在《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三卷)》出版之际
唐俊中
在这之前,冉彪同志,作为同事,只知厉害。今走近他,翻开此书,细心品味,只能敬佩。《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三卷)》(以下简称《第三卷》),我全部认真地读了。这36万字、10个章节、143篇文章,带给我的震撼,是从未有过的,没有想到冉彪同志的人生经历是如此丰富而传奇,他的人生阅历是如此精彩而厚重,他的人生履历是如此优秀而辉煌。透过冉彪同志的这一篇篇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冒着热气的党建评论文章,除了学习和吸收外,无法拒绝为他的这本著作写序。
《第三卷》付梓在即,嘱我作序,最初我是犹豫的:一是理论文章浩如烟海,再作评点难免有画蛇添足之感;二是我与冉彪同志不到数年工作交集,所知未必周全。然而闲来翻阅《第三卷》的文稿,那些曾在会议室、调研路上、校对讨论时与他碰撞出的火花,忽然在纸页间重新燃起——原来我对冉彪同志的认识,正是在一桩桩具体工作的细节中逐渐形成的。
这篇序言与其说我是来“介绍”的,不如说我是来给各位读者“指路”的:若要真正读懂这部评论选集,不妨从冉彪同志的职业身份、专业身份和社会身份入手。这“三重身份”并非简单的“角色叠加”,而更像是同一束光的三次折射。用职业身份寻觅“带露珠”的素材,以专业身份提炼有穿透力的概念,再凭借社会身份把概念输出给大众——它们共同构建了冉彪党建评论体系的“内在生产线”,也组成了阅读《第三卷》的三把钥匙——循此而入,由表到里,由事及理,你会看到党的创新理论如何在田野里生根、在书斋里抽穗、在网络里灌浆,最终凝结成一颗颗既饱满又接地气的果实。
第一重:职业身份——从军人到记者再到副编审,一条始终向前的“战位线”。
要认识冉彪,读懂《冉彪党建评论选集(第三卷)》,得先听他讲“三点成一线”的射击口诀——这是他在部队当兵时,班长教他的射击第一课。后来他把这句口诀写进了自己的职业履历中:军人、记者、编辑,由此三点形成一条“战位线”,目标只有一个:让党的声音如同子弹般以最快速度、最高精度抵达人民群众。
冉彪与新闻的缘分,始于军营。1981 年,他穿上军装,第四年便握起了笔。那年他尚未满21岁,1984 年 8 月 1 日,《重庆日报》二版右下角刊发了一则两百字的“豆腐干”——《拥军菜店》,写的是重庆市渝中区鹅岭菜店慰问子弟兵的寻常小事。署名“冉彪”的这两个铅字,便成了他新闻生涯的“原点”。彼时,他对新闻写作的认识方兴未艾,只把《战旗报》《解放军报》贴在床头,照葫芦画瓢,却在字里行间感触到一种滚烫的召唤——“原来故事可以这样写给众人看”。从兴趣,到追求,再到信仰,他一路写下600多篇作品,“稿纸摞得高过了步枪”。1995 年初春,军装仍披在身的冉彪将一篇3500字的人物通讯《他实践着雷锋精神——记成都军区学雷锋标兵刘兴学》郑重交到《重庆日报》夜班编辑唐明恒先生的案头。唐先生阅毕,动容之余破例承诺:“我争取给你加‘编者按’,让你上头版头条。”彼时,军队典型登上地方党报头条是几乎不可想象的。报纸出街的清晨,时任十三集团军报道组长余贵忠拨来长途:“一个马上要离队的人,还能沉下心写这样的重磅文章,精神可嘉!”报纸出版那天,冉彪正要赴西南政法大学采访学生军训,顺手将这份带着油墨清香的报纸送到校党委副书记李化德手中。李书记读罢,记住了这位“拿笔战斗”的军人,也为他后来的命运转折做下了铺垫。军旅生涯15载,冉彪是战地记者,军事记者,军队新闻工作者,因为三次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获得“全军青年读书活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正是因为这样的经历,他对军旅生涯的情怀才会这么深、对军人精神的体会才会那么透,才能在本书《喜看中国军人江城展风采》一文中,以真挚的情感盛赞中国军人在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上的出色表现,弘扬中国军人的风采,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是革命精神的赓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后来,冉彪正式转业,一年多之后,从重庆市群众艺术馆行政秘书岗位调任西南政法大学党委秘书。用冉彪的话说,对一位自学成才、出身行伍的新闻人而言,没有这段“西政秘书”的经历,便难有后来深耕党建评论的广阔天地。自此,军营练就的脚力、笔力与党刊所需的视野、深度在他身上合拢,当年鹅岭菜店那则小消息里的微光,终在更大的时代版面上汇成炬火。
1998年仲夏,冉彪循着一纸调令走进当代党员杂志社,自此与“党建”二字结下长缘。十年里,他不变的岗位名称始终是“党刊记者”,但日程表上不断变化的是更生动具体的注脚:跑组织部、蹲乡镇、跟非公企业、守社区支部。别人眼中的“线条硬”,在他的笔下有了温度——歌乐山下居委会主任的坚守故事,被他写就《歌乐山下铸魂人》;党代会闭会期间如何开展工作,被他写成《让党代会“代表”活动起来》;因公倒在基层第一线的干部,被他写为《用生命诠释干群关系》;民营企业主入党,被他写作《春风入怀心自芳》;而重庆首家百亿级民企竖起的那面鲜红党旗,则被他定格为《飘扬在私企航母上的“锤镰旗”》。五篇作品,五个“重庆新闻奖一等奖”,静静摆在书柜一隅,是党建新闻时光颁发的宝贵勋章。冉彪进入杂志社《党课参考》编辑部之初,便接下一桩“开门考”——连续写四期卷首语。每期不过千字,却要把“大主题”拆成“小日子”:一句“支部建到快递车上”,让宏大的党建事业融化进骑手晨起的一杯小小的豆浆里;一句“党课像火锅,越煮越够味”,把抽象的党建理论日夜熬成可感可触的烟火气。四篇小文,四两拨千斤,为他日后“千字立骨”的笔法定下音准。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冉彪主动挂帅“百年百评”工程:他自己身兼“总策划、总撰稿、总质检”数职,时常凌晨两点还在改稿。最终,这100篇评论以“冉彪评论”公众号为主平台首发,人民网、七一网同步推送,总阅读量突破2.3亿,单篇最高阅读量达480万,荣获中宣部“全国优秀网评作品一等奖”,并被结集为《冉彪评论·百年百评》一书公开出版。
已成为副编审的冉彪,在本书《党刊二十年走过的不仅仅是岁月》的随笔里写下一句话:做这一行,须有一颗“虔诚”的心、“执着”的心、“无悔”的心。几十年寒来暑往,他把这三颗心磨成一支笔,始终对准基层党组织的呼吸与脉动,也由此为后来的党建评论创作奠定了厚实的实践根底。党刊记者的经历,让冉彪能站在更高纬度观察媒体融合,并且产生了一些前瞻性的看法,在本书《融媒体时代融媒体人如何作为》一文中,谈到传统媒体受新媒体的冲击情况时,他说:“事实上,狼来了,狼早就来了,只是狼打扮成另一种十分可爱的动物在我们面前晃悠的时候,我们丧失了应有的警惕。”事实证明,这一危机意识很有必要,转型越早的传统媒体,越能占领传播制高点。他开始把“高冷”的理论烹成了雅俗共赏的“爆款”烟火。
第二重:专业身份——从评论家到网络作家再到党建评论专家,一面始终高扬的“思想旗”。
从专业角度来说,冉彪同志作为评论家,四十年握笔如刀,以党的创新理论为脊、以人间烟火为刃,剖开时代症结,让制度优势化作灾区帐篷里的温度、市井豆腐里的政治。作为网络作家,他从博客到公众号,始终不接软文、不降格调。作为党建评论专家,他把“三会一课”“全过程人民民主”熬成重庆火锅,理论是牛油,故事是花椒,让基层干部们上来就能“吃出味道”,高校马院开课就能“香飘百里”。这些专业身份共同塑造了一面思想旗帜,始终高扬。
四十年来,冉彪把评论写成一把柳叶刀:刀脊是党的创新理论,刀刃是滚烫的人间烟火。他在本书《新时代创新党建工作的又一生动实践》中指出“必须接受一个漂亮的失败,才能成功”。换言之,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事业导向、结果导向,才能够在创新路上风雨无阻阔步前行。党建工作需要齐抓共管,党建工作需要整合资源,党建工作需要不断探索新机制,党建工作需要培养专业干部队伍,党建工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力开新局。在本书《与“冉彪评论”热心读者畅谈党建评论写作》中,抓重大的选题、抓党中央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抓基层百姓之所盼为突破口,成为青年评论家学习的“强效教材”。四十年刀笔春秋,他始终恪守三条底线:不挣快钱、不蹭热点、不失立场。每写一篇文章,他都会对自己提出“冉彪三问”——“为什么发生?”“与党心民心怎样同频?”“下一步怎么走?”一问几十年,从未间断,让评论不仅解剖时代,更照亮前路。
2009年3月,人民网首页以红色标题挂出《毛新宇的“千分之一”让谁脸红?》,作者冉彪,24小时点击23万,自此他成为“不断更的轻骑兵”。他始终坚持“三天一篇”,原创推文375篇,总阅读量近百万,平均转发层级4.8次,形成裂变式扩散。流量汹涌之际,他又给自己定下了“三不铁律”:不接软文、不追八卦、不降格调;有人出价求一条广告位,他一句“砸牌子的事不干”便挂断电话。从博客到微博,从论坛到公众号,冉彪用键盘敲击时代脉搏,也让人们在时代浪潮的敲击声中记住了这样一位紧贴新时代的网络作家。
冉彪把党建评论做成一锅“重庆火锅”:理论是牛油,故事是花椒,缺一味都不出香。在《党课参考》2019年第3期“半月观察”栏目里,他以《“压倒性胜利”面前莫止步》为题,点明了从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纪检监察机构改革,到加强思想建党、锤炼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他在本书《与老朋友对话党建评论写作引发的思考》一文中,说明了党建评论人要有理性思维、政治思维、全局思维,记住“标题好”“正能量”“带队伍”这“三个关键词”,在认真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同时,努力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有人担心党建评论枯燥,他笑答:“理论是牛油,故事是花椒,少了哪一样,都熬不出重庆味。”于是,基层书记把他的文章作为“操作手册”,高校马院把他的评论当成“活教材”,党建评论专家冉彪,用一锅热气腾腾的“理论火锅”,让党的创新理论端上万家餐桌。
第三重:社会身份——从意见领袖到网络大V到“冉彪评论”公众号创始人再到中央外宣办命名的网上核心写手,键盘一响责任如山。
在意见领袖领域,冉彪以真知灼见的坐标系,把党的创新理论送进讲堂,让青年现场成稿、干部即学即用;以网络大V的百万流量,把“粉丝”炼成“同志”;以“冉彪评论”公众号创始人的375篇原创文章,实现近百万的阅读量;更成为中央外宣办命名的网上核心写手,获得广泛好评。这些身份层层递进,初心始终如一:键盘一响责任如山。
冉彪作为意见领袖,自带“坐标系”。每逢大事,他的文章总是第一时间推出,第一时间获得“@”和转发,以及相关领导的点赞。2016年7月,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与军转干部面对面交流时,冉彪同志用“过好五道‘坎’”激励近200名军转干部,倡导军转干部们要珍惜岁月,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党和人民的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立志干一番事业,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2021年4月,汉江师范学院“名师讲堂”邀他讲授“党建评论的写作艺术”,报告厅内外挤满师生,他把多年心得凝成“十二字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永不离题。他用“有热爱才能走得远,有奋斗才能出得彩,有情怀才能站得稳,有信仰才能立得住”激励听众认真学习党建评论知识,也形成了本书中《信仰,学习,奋斗》等文章。从干部培训学校到高校讲堂,冉彪把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化为一堂堂面对面的“焰火”,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人的指尖生根,在基层干部的案头开花。
大V之于冉彪,是流量,更是担当。网信办领导曾评价冉彪同志的党建评论:“来得快,写得好,高质量”,冉彪也逐步成为重点网络大V,推动了“冉彪评论”公众号迈上新台阶 。2019年,他被中央网信办评为“全国优秀网评员”。他的理论知识,既能用通俗化的语言讲给外卖小哥听,也能用学术化的表达到与行业专家们讨论的程度。大V的体量,党员的底色,他把“流量”炼成“留量”,把“粉丝”变成“同志”。网络大V冉彪,用键盘敲击时代,也让时代在敲击声中记住了一位大V的名字。 真因如此,他在本书《借“三力”打造风清气正网络空间》一文中,就大V的扶持,提出“如何发现、如何培养、如何引导、如何扶持” “四个如何”, 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增进感情”添砖加瓦。
2014年,中央外宣办公布首批“网上核心写手”名单,冉彪成功入选。此后,他先后承担中央网信办和市委网信办组织的相关评论任务,获得肯定。党的二十大、国庆、建党百年,他的署名评论均在很短时间内出现在公众视野,一次次地正确引导了大众舆论。领导点赞冉彪的文章,他总是笑笑:“笔是组织的,我只是把墨磨得浓一点。”中央外宣办命名的网上核心写手冉彪,用他的那支永不懈怠的笔,把党的声音传向世界,也把世界的回声带回党的耳畔。
2016年2月3日,北京春寒料峭,重庆夜雨微凉,冉彪用一台老旧笔记本敲下《重庆拿什么向中央交出合格答卷?》,点击发送,“冉彪评论”公众号呱呱坠地。如今,“冉彪评论”公众号已推送原创评论375篇,累计阅读量近百万次,成为党建领域现象级的自媒体。他在创刊词里写下的“三个绝不”——绝不接广告、绝不降格调、绝不改初心。“传递党的声音,夯实党的基础,凝聚全党共识,推进伟大工程。”的标语至今仍挂在公号首页。后台留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冉老师,我们支部今天就用你的文章上党课。”他把这些留言截屏保存,收集起来,命名为“幸福文件夹”。2023年4月,中央网信办公布“全国优秀网评账号”名单,重庆仅三家获评,“冉彪评论”公众号便是其中之一。他把奖状复印成A4纸,压在键盘下:“键盘一响,责任如山。”从“战疫情”到“新时代青年说”,他始终站在第一排,举着自己做的那盏小小明灯,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
(作者系资深新闻人、知名时评人、网络作家、党建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