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聚焦>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观点聚焦 > 正文

语商:辅导员的育人钥匙

时间:2025-10-14 浏览量: 作者:程振伟

在大学校园,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我们不是讲台上的授课者,而是宿舍楼里的倾听者,是深夜来电时第一时间回应的守夜人,是在成长关键处轻轻推一把的引路人。

可为何我们操心最多,学生却常常“听不进”?问题不在态度,而在——语商。

语商,不是口才,而是语言背后的智慧:能不能把事说清,把理讲明,把要求说得让人愿意听,更关键的是,一句话能否点燃行动的火苗。它是打通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的核心能力。

看学业预警。同样是三门挂科,有人厉声警告:“再这样要退学!”学生低头沉默,心里却在抵抗:“关你什么事?”沟通止于防御。

而另一位辅导员轻声问:“最近是不是特别累、特别烦?”一句话,卸下防备。先共情,再分析,最后一起定目标:“咱们先稳住两门,好不好?”——制度没有放松,但被装进了理解里。改变,从内心发生。

再看就业动员。面对不投简历的学生,“你怎么还不找工作?”看似关心,实则施压,换来逃避。

有语商的表达却是:“去年有个学长,大四还在迷茫,但他每天只做一件小事:改一页简历,投一家单位。三个月后,他拿到了理想offer。你现在迈出第一步,就是靠近目标一步,将来就会没那么大的焦虑。”

用故事代替说教,用陪伴替代催促,学生听见的不再是责备,而是希望。

语商可以提升吗?当然可以。但它不靠话术堆砌,而需两种修炼:

一是练思维:开口前先想清楚——学生此刻最需要听到什么?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什么?我这句话,是引发对抗,还是激发行动?只有想明白,才能说清楚。

二是练共情:当学生说“摆烂”“内卷”“脆皮大学生”,那不是懒惰,而是疲惫与自嘲。若只回答“不要消极”,便永远无法走进他们的世界。

但如果说:“我知道你觉得努力没用,好像怎么做都不对。其实我也曾这样想过。”——门,推开了。

语商的本质,是关爱的表达。所有的管理、制度、引导,最终都要通过语言传递。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说法,结果天壤之别。一句温暖的话,能化解危机;一个比喻,能让政策变得可感;一次真诚倾听,胜过十次滔滔不绝。

今天的学生不缺信息,缺的是被看见、被懂得、被在乎。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我们或许改变不了世界的喧嚣,但可以在每一次对话中,用有温度的语言,为学生点亮一盏灯。

作为辅导员,让我们不只有责任心,更有表达责任的能力——以语传心,以言启行。这才是教育最柔软,也最有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