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0月26日,学校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暨第七届“校园知行之星”事迹宣讲会,全国优秀特岗教师、2016届校友蔡明镜应邀来校做报告。蔡明镜老师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还结合心路历程与大家深入交流了如何充实和成就自己。  

光阴流转,岁月不居。从2015年11月走进实习学校,成为一名合同制老师,一转眼,我站上讲台竟然已经十年了。这十年的经历,是最珍贵的养料,滋养着我的成长,也让我愈发坚定执着。面对诸多不确定性和未来发展,我们是等到毕业那一刻才开始思考前路,还是从此刻起就带着目标,一步步准备起来?我想把我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看清脚下的路:在变化的时代里增强你的“硬核竞争力”
机会永远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这个“准备”,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它不仅是你的毕业证书和专业成绩,更是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持续学习的态度和与人协作的品格。
我在大学时,也以为学好专业课就足够了。但当我真正走上讲台,面对几十个性格迥异、背景不同的孩子时,我才发现,我需要的是心理学、社会学、甚至农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学校,是我们成长的启蒙站,为我们打下坚实的根基;但真正的修炼,是在走上社会之后“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我的十年,就是一个不断“补课”的过程。从初出茅庐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到工作中“越干越有劲”的探索,再到今天,我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敬畏之心”。正是这种敬畏,让我深感自身知识的不足,驱动我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所以,请务必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让目标成为你的灯塔,让持续进化成为你最硬的“核”。
探寻心中的光:人生的意义在于“承载”而非“消耗”
有人把追寻人生意义的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感官体验型”,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更多的事物,享受更丰富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比如去更多的地方旅游、换更多的新鲜工作、玩最潮的游戏,但这种即时的快乐散去,人容易陷入一种虚无感,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消耗”,它很美,但可能撑不起我们厚重的一生。第二种是“奉献责任型”,认为人生的意义来源于我们为他人、为社会承担了责任,做出了奉献。就像扎根十堰郧西的翁新强,他为村子修了路,引进了五味子项目,带着乡亲们脱贫致富。这种在奉献与责任中获得的成就感,让他的精神面貌“厚重而踏实”。因为这是一种“承载”,我们的生命因为承担了重量而变得坚实、充盈。
我深深地认同这一点: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消费了什么,而在于你创造了什么;不在于你拥有了多少体验,而在于你为这个世界承载了怎样的重量。回望我在丹江口库区半岛上教学的这十年,支撑我走下去的,从来不是那些艰苦的环境,而是那种“被需要”的感觉。当一个沉默寡言的孩子,因为我三年的陪伴而写下“老师,将来我也要考师范,回来教弟弟妹妹”时,当看到我教的诗歌,成为孩子们思念远方父母的情感念出口时——那种发自内心的踏实与富足,是任何感官享受都无法替代的。
直面精神的渴:在“内卷”与“躺平”之间找到“使命赛道”
我们经常被两种声音拉扯:一边是无所不在的“内卷”,它告诉你“你不够好,你必须比别人更强”;另一边是充满诱惑的“躺平”,它似乎在说“放下吧,一切都无所谓”。在这两者之间,很多年轻人感到疲惫、焦虑,甚至迷失——我们既无法心安理得地躺平,又难以在无尽的内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在这里,我想用我的故事,给大家提供第三种答案。我所在的那个半岛教学点,从任何流行的标准看,都算不上一个“出彩”的舞台。它偏远、简陋,如果按照“卷”的逻辑,那里毫无价值。但恰恰是在那个看似“被遗忘”的角落里,我和孩子们创造了最丰盛的成果:我们写诗,我们做香皂,我们把家乡画成了名画。我们没有“卷”进别人设定的赛道,而是亲手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使命赛道”。这条赛道的核心,不是打败别人,而是创造价值;不是争夺存量,而是开创增量。
所以,当你们感到被内卷和躺平撕扯时,不妨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哪里的问题让你看了会有触动?(我:孩子走不出大山的无力感)
你的什么能力能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用诗歌和艺术点亮童年的教学能力)
哪里能让你持续把这些事做下去?(我:那片需要我的土地)
同学们,真正的“卷”,不应该是对社会资源的零和博弈,而应该是面向真实问题的“创造性溢出”。当你找到那片你能解决、别人却未必在意的“问题土壤”时,你就跳出了内卷与躺平的二元对立,找到了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你的广阔天地。
看清形势,是让我们有方向强大自己;持续学习,是让我们有能力应对挑战;把奉献与责任作为人生的“压舱石”,找到自己的“使命赛道”,则是让我们在任何风浪中,都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幸福,活出生命的宽度与深度。
不必急于求成,也不必羡慕他人的跑道,找到一片你愿意为之扎根的土壤,然后深深地扎下去,去承载、去奉献、去创造,勇敢地成为一束光,你会发现,扎根处皆是星辰大海,躬耕时自有繁花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