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荆楚网报道,2025年湖北省网络文明宣传月启动仪式在武汉举行,此次活动不仅明确了思想引领、文化培育等6大类36项系列活动的整体布局,更通过发布网络文明建设创新实践案例,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网络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的路径。其中,汉江师范学院打造的“红笔网评”成功入选,这一案例的脱颖而出,绝非偶然的“单点创新”,而是对网络文明建设中内容供给、主体赋能、共识凝聚三大核心命题的深度回应,其背后蕴含的实践逻辑与价值启示,值得深入剖析。

网络文明的根基,始终在于有生命力的优质内容——它既要能对冲网络空间的杂音与浮躁,更要能嵌入大众的认知与情感,成为思想共识的“黏合剂”。红笔网评的实践,恰恰抓住了“内容为王”的核心,构建起一套“议题精准捕捉+理性深度表达+大众传播适配”的创作体系。不同于部分网络评论存在的空洞说教或情绪宣泄,红笔网评的创作者以高校师生为核心,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这种创作模式,既避免了“自说自话”的理论空转,又摆脱了“流量至上”的肤浅表达,让每一篇评论都成为“有数据、有故事、有思考”的思想载体。更关键的是,青年创作者对网络传播规律的熟稔,让这些内容能精准适配短视频、图文、话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突破圈层限制,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在主体激活层面,红笔网评的实践撕开了一个重要切口: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能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策源地”,而青年群体也能从网络内容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创造者”。汉江师范学院为红笔网评搭建了系统化的支撑机制,让师生的思考能真正影响社会文明的走向。这种机制化的运作,让红笔网评摆脱了“零散化、偶然性”的困境,形成可持续的创作生态。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重塑了青年与网络文明的关系,让参与创作的学生常常感觉自己成了网络空间的建设者而非旁观者。这种转变,不仅提升了青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更让高校的人才优势、思想优势转化为网络文明建设的实际力量。对比当下部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重形式、轻实效”的现状,红笔网评的实践证明,只有将网络文明建设与青年的成长需求、专业发展相结合,才能真正激活他们的参与热情,让青年智慧成为网络正能量的“源头活水”。
从社会共识凝聚的维度看,红笔网评的价值更在于搭建了一座“专业思考与大众认知”之间的桥梁,推动网络空间从“众声喧哗”走向“和而不同”的文明状态。当下的网络空间,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化的问题依然突出:有人因对政策解读不全面而产生误解,有人因缺乏理性思考而被情绪裹挟。红笔网评的评论,恰恰扮演了“缓冲带”与“转换器”的角色。事实上,红笔每天发布的评论经过二次传播,不仅澄清了认知误区,更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理性对话的网络氛围。有网友反应,“以前看网上争论,总觉得非黑即白,现在才发现,很多事情需要多维度看”。这种共识的凝聚,不是靠“强制灌输”,而是靠“平等对话”;不是靠“声量压制”,而是靠“理性说服”,这恰恰是网络文明最珍贵的底色。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看,红笔网评的入选,既是对其自身实践的肯定,更是对整个网络文明建设方向的指引。当前,各地都在探索网络文明建设的路径,但部分实践仍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管控、轻疏导”的问题:有的地方热衷于搞“文明上网”标语宣传,却缺乏优质内容供给;有的平台一味靠技术手段过滤不良信息,却忽视了正向思想的培育。红笔网评的实践则证明,网络文明建设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多元互动”;不是“短期突击”,而是“长效培育”。它的可复制性在于,任何地区、任何高校都可以结合自身特色,激活本地的人才资源与文化资源。比如西部高校可以围绕乡村振兴创作评论,沿海高校可以聚焦海洋经济与生态保护,让网络文明建设扎根于地方实际,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网络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平台、高校、公众等多元主体协同发力。红笔网评的案例,就像一颗“火种”,它照亮了“以优质内容聚共识、以青年力量促创新、以高校赋能强根基”的崭新路径。未来,若能有更多类似的实践涌现,若能让更多人参与到网络文明的创作与传播中,网络空间必将不再是“情绪的战场”,而是“思想的花园”,必将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凝聚起更磅礴、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作者:黄鹤权 初审:乐乐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