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网评】让“压岁钱”回归纯粹更温馨

时间:2024-01-25 浏览量: 作者:陈超

每年春节,压岁钱成了亲朋好友间表达祝福和关爱的重要方式。有网民近期反映当地“过年给孩子拿红包攀比严重,涨到最低200元,给农村老年人增加很大的经济压力和烦恼”。“压岁钱”似乎也成了成年人回家过年的巨大压力。

过年走亲访友期间,人们在给孩子或者晚辈红包时认为金额越大,情义就越重、祝福就越深沉,甚至感觉很有面子。盲目攀比之下,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压岁钱的意义似乎也发生了变化。让压岁钱从数额的攀比中解放出来,回归表达祝福的初衷很重要。

压岁钱起源于我国古代,用红线将铜钱串起,寓意驱邪避凶、祈福长寿。可见,“压岁”的本质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关爱。现代社会最初以纸币的形式给压岁钱,逐渐演变成移动支付、微信红包等。“金额越大情义越重”的错误观念不仅让春节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还让人们感觉压力山大。

事实上,表达对晚辈的祝福和关心不一定全在压岁钱上面。长辈对晚辈的爱应该是无私而真挚的,可体现在日常的关心、陪伴、尊重和教导等多个方面。压岁钱只是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是爱的全部,更多的是希望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快乐。从成长角度来说,也不能误导孩子们用金钱来衡量感情。

那么,如何化解这种“压岁钱”带来的尴尬,让亲情回归纯粹呢?首先,大众媒体和全社会应当树立正确的导向,引导人们回归关爱和祝福的初衷。比如,春节临近可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讲清楚、讲明白压岁钱的文化底蕴。

一方面,赠送压岁钱应量力而行,崇尚节俭家风,提倡几元钱的小额红包。如果选择赠送书籍、文具、手工艺品等充满意义的物品,通过多种方式表达亲情,这样会更加富有情感和内涵,春节的浓厚氛围一定会更加温馨、和谐。

(红笔: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