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87岁老人“被需要”是敬老新标杆

时间:2024-03-24 浏览量: 作者:易国祥

“店里其实不缺人力,但是我们不忍心看着她总是一个人,在这里她能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作为儿女,我们不仅仅是要做好父母的赡养义务,让老人有事可做,觉得开心,能实现她的价值,这也是尽孝心的一种方式。”在重庆,把87岁岳母刘婆婆“哄”到自家所开火锅店上班的女婿刘建老板这样对记者说。

这位长期务农的刘婆婆有着不输六十岁老人的硬朗身体,只是由于老伴儿去世后,不再种地的她反而越发衰老,常常望着电视机发呆。从报道提供的素材看,老人并没有生存的温饱之忧,更多的则是这一辈人常有的孤独。用心的女婿就把她“哄”到店里来,帮忙做些杂务,“撒谎”称这是一份正式工作,是店里的正式员工,把工作报酬说成是店里的福利,硬要让老人“劳有所得”。

这是一个多么“美丽而温暖的谎言”。

让老人“被需要”,原来不是通常意义的“需”与“求”、“招”与“聘”,“用”与“做”,而是设身处地替老人着想,千方百计哄老人开心,因势利导用老人所长,让老人有存在感、价值感,觉得自己不是吃闲饭、被照顾的,也不是等着老去的。“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对于孝老,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有养身、养心、养志的说法,老板刘建对待家里的老人,明显超出了养身的段位,进入了养心和养志的境界,里面蕴含着对老人真正的孝敬。

然而,面对银发浪潮的快速涌来,我们在认真准备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同时,社会上也弥漫着一股“恐老”情绪。在有些人眼里,似乎老年人快要成为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包袱。有些影视剧和媒体在反映老少两代人关系现状时,动不动鼓噪年轻人要“整顿这”“整顿那”,有失分寸地主张年轻人尽管开启自己全新的人生,只要自己高兴,不要在意包括家里老人、他人内心感受。在养老问题上,有不少做子女的将孝敬老人仍然停留在管吃管穿给物给钱的层面上。尤其是科技发展到数字互联网时代,很多老人陷入现代化生活的“遗民”之窘境。

这家火锅店老板把老岳母安排为店里“正式职工”,虽然不涉及复杂高端的科技与云里雾里的软件,但滋润老人之心、成全老人之志,并不是每个人都容易做到的,不失为新时代敬老的一个通俗样本。前段时间,笔者评论两会提案中的老年话题,提出“公共场所的老年人多不多,是观察城市适老水平的窗口”,鉴于职场见“老”在发达国家是常态,有必要补充一句:“一个社会是不是敬老,除了一般意义的养老、护老,还要看能不能‘用老’,职场有没有力所能及的老人真正‘被需要’。”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这家火锅店还有另一位“灵魂人物”——橘猫,它履职生物灭鼠,担任“夜间值班经理”,与聘用高龄老人不仅有某种相得益彰,而且极具“以天下养”的象征意义。一个善待老人,又善待动物如此自觉的人,他怎么不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呢?说这家火锅店的“一老一猫”是人间烟火,更是社会敬老标杆,也并非言过其词。

(红笔:易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