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主任违规向吸毒人员长期、大量提供杜冷丁;某医院医师为牟取非法利益,先后50余次将盐酸吗啡注射液等麻精药品贩卖给吸毒人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6件惩治涉麻精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滥用犯罪典型案例。记者注意到,典型案例中涉案麻精药品的来源渠道涉及境外、医院、药店、个人等,其中部分案件的犯罪主体为医疗从业人员。(6月27日《工人日报》)
精神类药品、麻醉类药品是比较特殊的药品。原因就在于这两类药品一面是“佛祖”一面是“黑莲”,使用得当是“佛祖”,使用不当是“黑莲”,其是“善意”和“恶意”的共同体。麻精药品成为毒品,“救命药”何以变成“害人药”?
通过一起案例的剖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的问题。被告人刘某庭系某医院急诊科主任,2019年至2022年,他在未亲自诊查患者、未建立相应病历的情况下,违反国家规定,利用麻精药品处方权多次向吸毒人员杨某洪开具麻醉药品盐酸哌替啶处方,或者将自己的麻精药品处方权账号、密码提供给杨某洪,任由其在医院电脑上开具杜冷丁处方,共计非法开具杜冷丁2846支。
本是“白衣天使”最终却沦为“妖魔鬼怪”。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最高检的通报显示,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为了个人利益故意为吸毒人员提供麻精药品作为毒品的案件比例不少,其中有“无心之举”的人,而更多的则是“明知故犯”。
医疗从业人员具有接触、获取麻精药品的便利条件,具有专业的药理知识,他们很清楚滥用麻精药品的危害。但个别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为了牟取非法利益,故意或放任贩毒人员将麻精药品作为毒品贩卖或供他人吸食。利益染黑了“白大褂”,这说明从业人员医德医风是有问题的,需要加强整治。毕竟,如果医德医风不好,技术再好都会是祸害。
也要看到的是,“白大褂”变成“黑大褂”的过程中,有错的不仅是医德医风的沦丧,还有管理漏洞的问题,而且这个管理漏洞就像是“无底的黑洞”,此类案件显然暴露出了麻精药品的使用、流转等监管环节存在的问题。麻精药品的开具、出仓、使用,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不能说这个管理规定就一定是“毫无缝隙”的,不过只要将这个规定落实到位,就能压缩滥用的空间。因此,我们对麻精药品的管理必须不折不扣。
进一步来说,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故意帮助吸毒人员,不仅是利益的诱惑,还有此类案件的取证、侦查的困难。例如在界定“合理使用”与“故意放纵”的时候,往往出现困难。这也是一些“黑大褂”存在侥幸心理的一个原因。把麻精药品作为毒品贩卖,医生何以麻木不仁?治理“把麻精药品作为毒品贩卖”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监督管理不可熟视无睹。
(红笔:郭元鹏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