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包括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等。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始终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目标。
风尘仆仆、病病歪歪也要往大城市跑,也要往大医院跑。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是患者“信不过基层医院”,而是医疗资源不均衡导致的结果。优质医疗资源过于集中,好设备、好专家都在大城市、大医院,患者想不风尘仆仆都难。
“家门口能看病”并不是终点,我们必须实现“家门口”能“看好病”“看大病”。如何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国家卫生健康委表示,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有序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设置和建设,深化紧密型医疗联合体改革。医改“接力赛”,医疗、医保、医药密不可分。相关部门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才能使医改更加直接惠及民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是简单的优质设备搬迁,不能只是优质医疗设备的下沉,还必须是优质医生资源、优质前沿科技的下沉。破解“有病就往大城市跑”,需要的是真正让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继而实现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决,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在完成了以上目标之后,终极的追求应该是从“家门口看好病”到“家门口看大病”的转变。
医疗资源下沉,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是深化医改的必由之路。在现代医疗服务体系中,“优质医疗资源”如同生命之泉,其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直接关乎民众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资源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倒金字塔”形态,优质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而广袤的市县、乡镇、村落则面临资源匮乏的窘境。这种失衡格局,不仅加剧了医疗服务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也导致了患者就医的“大城市情结”,使得“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困扰民生的顽疾。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并非简单的设备搬迁,而是涵盖硬件设施、人才队伍、服务模式等多维度的全方位下沉。换言之,不仅要让基层医疗机构拥有与大医院同等水平的诊疗设备,更要引导优质的医生资源向基层流动,实现知识、技术、经验的传递与共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生动践行。通过改革,我们期待每个人都能平等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家门口感受到健康中国的温暖与力量。
(红笔:郭元鹏 编辑:宁云平 责编:胡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