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开放学校运动场,不能只是“嘴上说得好听”

时间:2024-07-31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宁波日报以《学校运动场所向社会开放何其难》为题,对学校运动场所开放问题进行了报道,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市教育局要求学校做到应开尽开,尽量优化开放时间。7月29日,记者再次兵分多路,对5所学校进行随机走访。调查显示,不少学校在开放运动场所方面可圈可点,但也有一些学校仍不尽如人意。

推动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尤其是在暑假寒假期间大力度开放,满足居民健身需求是教育部门近年来重点推动的民生工程。为此,各地教育部门、体育部门也都发出过专门的通知,要求做到能开尽开、能放尽放。

然而,现实生活中,学校开放体育场所,却总是阻力重重。从政策刚开始实施,就遭遇了“门难进、脸难看”的尴尬。即便随着措施推进的不断落实,最终也还只是“脸好看”,但依然 “门难进”。学校或者是管理人员面带笑容的解释“为何不能进”“我们有苦衷”“管理不方便”“安全有隐患”,实际上还是上演着“婉言谢绝”。有的开放体育场地的学校,也总会出台这样那样的限制措施,变成了“戴着脚镣手铐锻炼”。

开放学校运动场,要“脸好看”更要“门好进”。不能只是“说的比唱的好听”,要真正“动起来”。即便理由再多,那也不过是“笑脸的软抵抗”。学校运动场所开放,是一项民生工程,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无疑提倡全民健身是正确的方式。而且尤其是暑假期间、寒假期间的开放,本身就是一种对资源发挥最大作用的利用,基本上也不会涉及学校安全的问题,如其被动的“推一推动一动”,倒不如坦坦然然的实现“我家大门常打开”。

必须明白的是,在现代都市生活的节奏下,体育锻炼逐渐成为了居民生活的刚性需求。学校作为教育资源的集中地,其运动场所向社会开放无疑是提升公共体育设施利用率、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这就需要按照上级要求实现“门打开”,但是“门打开”不该只是“打开一条缝”,还需要实现“把大门打开”,让学校的运动场所实现开放性与便捷性。这不仅包括合理规划开放时间,更包括简化入校流程,如推行预约制度、实行身份验证等措施,确保校外人员能够轻松进入,享受到便捷的运动服务。

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学校的指导与监督,推动建立完善的开放机制和管理制度。同时,学校也应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如与社区共建共管、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等,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多方协同的良好局面。此外,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让居民了解开放的相关信息,也是关键一环。

开放学校运动场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要真正“动起来”,还需要我们在“脸好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门好进”和“门更好进”的实现。

(红笔:郭元鹏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