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理性养宠,激发宠物经济新活力

时间:2024-08-11 浏览量: 作者:张全林

今年以来,国内新注册94.5万家宠物行业相关企业;2023年我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达2793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跃升至3613亿元……多方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随着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消费理念升级,“宠物经济”呈现出巨大发展潜力。(8月9日《经济参考报》)

从精心挑选饲料品牌、搭配专属零食和玩具,到定期送店洗澡、“美容”和打理精致“妆发”,再到如关节、牙齿健康养护等,宠物备受呵护。它们真是受宠,“毛孩子”的小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当个宠物,比做个人都强,如今成为不少人的感叹,尤其是一些老年人。

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结构变化、消费理念升级、电商快速壮大等多重因素,促进了“宠物经济”升温。养宠人士对宠物的情感需求逐步提高,养宠的标准持续提升,在吃穿用方面的标准更加精细化。随着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饱暖生闲事”,情感扩张不足为怪。但是,一不小心跑偏了道儿,宠物胜过宠人,就是一种病态。

宠物身后的庞大产业链条已经形成。宠物饲养场、宠物医院、宠物美容店、宠物食品店、宠物寄养店、宠物墓,甚至宠物网站等,串成了巨大的市场。宠物消费日益多样化、拟人化,不少职业院校开设“宠物训导”专业课程,有不少宠物主将自家的“毛孩子”送去“上学”。南宁的宠物训练中心、宠物学校或提供宠物训练服务的工作室约有10家,大部分的训练课程费用每月从3000元至5000元不等。如果顾客有让狗狗叼篮子、接飞盘等特殊需求,训练时间和费用更高。

非理性的宠物经济将变成一种负累。宠物消费非理性化已成为突出问题,很多宠物产品设计都是从人的观赏角度和审美出发,并没有考虑宠物自身的需求和舒适度,如大多数宠物不需要穿衣服,穿上衣服不仅容易引起不适还可能得皮肤病。硬给宠物套上美妆,这样的“本心”肯定是错位了。把宠物弄得看着很“美”,实际上并非真爱动物。

宠物消费越来越涉及精神层面,衍生出一系列乱象。在这千亿级市场背后,行业标准建设和行业监管滞后,存在不少“灰色地带”,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在花钱培训后,狗狗“一点都没改变”,只能自认倒霉,就说明“教学”评价标准缺乏统一性。由于评价和监管存在空挡,市面上的宠物训练机构,质量参差不齐,造成消费者维权难,这同时也会影响宠物培训市场的良性发展。

理性养宠当成为自觉追求。宠物可以带给主人欢乐,但不该给生活造成困扰。不少养宠人士养的涉宠开销远远超出了承担能力,势必难以长久维系。在选择饲养宠物的时候,应该考虑个人的收入家底,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做好各种相关预算,不宜盲目消费、过度消费,避免饲养宠物的支出过大影响到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干扰家庭和谐。

长远看,需要构建社会养宠引导标准,避免宠贵于人的畸形养宠行为。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完整有序的产业体系,形成内容完整、操作性强的宠物行业标准,在产品质量、服务内容、程序、收费等方面有规矩可依,以便加强对行业准入的监督规范,引导从业者和宠物主共同推动宠物经济良性发展。

(红笔:张全林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