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六点半窗口”,需要更多地方推开

时间:2024-08-14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趁着凉快特意赶早来医院排队挂号,没想到人工窗口竟已提前开放,不用再排队干等了。”8月11日早上7点不到,78岁的陈小花来到绍兴第二医院。让她惊讶的是,以往需要等到7点15分才能在人工窗口预约挂号的服务,提前到了6点30分。“六点半窗口”是绍兴第二医院在优化诊前服务过程中推出的“微创新”举措,也是浙江绍兴市柯桥区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的缩影。

为解决群众尤其是老年人不会上网预约挂号、夏日赶早但挂号服务尚未开启的问题,绍兴第二医院推出了门诊挂号“六点半窗口”服务,从早上6点30分开始办理,减少患者在挂号、缴费等环节上的等待时间。这个窗口自开启以来,每天7点15分前就已为60余名患者提供挂号服务,其中多数是不会使用手机挂号的老人。绍兴第二医院所推出的“六点半窗口”,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它的背后,是对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是对群众需求的深刻洞察和精准把握。这一举措不仅方便了患者,还增强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公共服务应该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六点半窗口”正是以民为本的具体体现。这背后,是无数工作人员提前到岗、加班加点、默默奉献的辛勤努力。他们用实际行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这就是“为民的手”。推开“六点半窗口”,其实不仅仅是推开了时间的一扇窗,更是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高效的就医服务平台。这个小小的创新举措,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服务模式的升级,更是服务单位与公众之间的深度沟通与相互理解。

进一步来说,实际上需要推开“六点半窗口”的也不仅是医院,是不是可以考虑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借鉴?提升服务质量是关注群众需求的彰显。一个地方的公共服务水平,是衡量其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社会,群众对公共服务的期待越来越高。因此,各地应该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公共服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推出更多的“六点半窗口”这样的创新举措,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群众的需求和期望。

“六点半窗口”的成功实践,应该成为各地公共服务改进的借鉴和参考。在许多地方,公共服务仍然存在诸多不便和不足,如办事难、排队时间长、服务态度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因此,更多地方应该推开“六点半窗口”,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服务创新项目来推动和实施。“六点半窗口”,推开的不止是一扇窗,打开的其实是一扇门,是为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门。

民生无小事。希望更多地方能推开“六点半窗口”的窗户。医疗行业如此,其他行业亦是如此。

(红笔:郭元鹏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