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悄悄救助”困难群体,让被救助者更有尊严

时间:2024-11-21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近日,正在图书馆学习的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2021级学生小葵(化名)收到一条短信,银行卡里“凭空”多了1000元。钱是从哪里来的?小葵正疑惑时,收到学校学生资助中心发来的短信,“学校发放1000元考研生活补助已到你的银行卡中,请及时查收、合理使用。祝心想事成、金榜题名!”(11月21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份“静悄悄的爱心”,困难学生收到钱款后还不知道自己被救助了,而发送的救助短信也只有自己知道。更值得一说的是,就是这条提醒短信,也只字不提“你困难被救助”,而是温馨的鼓励话语。“悄悄救助”困难群体,让救助更有尊严。

借助学生工作管理服务平台数据,杭州师范大学精准筛选资助对象信息,无须学生申请,可直接发放补助。根据困难程度,每人补助300元至1000元不等,本次全校补助3123人次,总额127.66万元。考虑到学生的隐私保护,校方将补助直接打入学生卡中,随后通过短信方式提醒,让受助学生有尊严、无顾虑地受助。这样的资助效果怎样,受助者最有发言权。小葵说:“眼下正是考研季,买参考书、上培训班,价格还是很高的。这笔钱对我来说,解了燃眉之急。学校的做法太暖心了。”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即使是这篇报道也使用了被救助者的化名。

救助困难群体,是温馨的举动。然而,很多场景之下,让被救助者心里总是不那么舒服。因为很多时候,救助困难群体都是“锣鼓喧天”“兴师动众”“彩旗招展”。有的举行救助仪式,让受到救助的人走到舞台的中央,接受别人的“颁发资金”,有的地方组织看望困难群众,还带着摄像机,一群人跑到困难群众家里,握手留念,在媒体报道的时候还非要在电视字幕上打上“困难群众某某某”,说着感激的话语。尤其是在学校里,有的地方为了确保所谓的公平公正,让困难 学生参与“演讲”,争取被救助的名额,俨然变成了一场“比惨大会”。更有甚者,会将困难学生的情况张贴在公示栏里:某某父母离异,跟随爷爷奶奶生活;某某父母患有癌症,家庭经济困难。

曾经看到过一篇报道,某地的一位学生主动放弃了被救助的机会,他宁愿勤工俭学也不要这笔救助。他说:太难为情了,还要公示,还要演讲,还要站在舞台的中央接过写着多少钱的红包。有人说,何必心理如此脆弱?其实,这不仅是心理脆弱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人都不想让自己的隐私放在大庭广众之下,更不想撕开自己的伤口让别人参观。

爱心是浓情蜜意的,救助何必敲锣打鼓?救助困难群体,需要多些“爱心静悄悄”“悄悄救助”困难群体,让被救助者更有尊严!

(红笔:郭元鹏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