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网红频失言,行业自律警钟需长鸣

时间:2024-11-26 浏览量: 作者:董华

近日,网红“羊毛月”的一番疑似内涵应届生就业难,还要和网红“抢饭吃”的言论在网络上掀起了广泛讨论与强烈反响。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浪潮下,网红群体应运而生,迅速壮大,他们依托短视频、直播等多元平台,紧跟流量“指挥棒”,拥有动辄百万、千万的粉丝簇拥,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势能。这本是时代赋予的发声机遇,可部分网红却在名利场中迷失了方向。从“带货一哥”李佳琦回怼网友工作不够努力,到百万粉丝“羊毛月”调侃应届生求职困境,网红群体屡屡口出狂言,全然不顾舆论效应,对当前网络文化氛围的塑造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构成了严重冲击,而这暴露的不仅是网红群体对当前社会困境的共情缺失,更揭示了当下网红群体的素质参差不齐,亟待规范引导与提升。

网红频频失言,究其原因,是其职业素养在多维度上的缺失与不足。道德层面上,缺乏基本的同理心与社会责任感,未曾考量自身言论可能对弱势群体带来的心灵冲击,严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文化修养上,不懂得谨言慎行,对社会焦点认知浅薄而片面,思维深度颇显不足。职业操守上,忘却自身公众影响力,唯流量至上,将网络空间当作法外之地,与创作者应传递正能量、正向引导公众价值观的使命背道而驰。

网红群体素质问题,绝非个人小问题,而是关乎网络生态健康的大隐患。不良言论借流量之势极易发酵成负面舆情风暴,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群体对立,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敲响网红行业自律警钟,整治网红群体乱象,更需多方协同发力。监管部门一方面应发挥牵头作用,加快完善针对网红行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制定从业规范准则,填补法律空白。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对网红群体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如虚假宣传、数据造假、恶意竞争等,依法予以严厉惩处,形成强有力的法律震慑。

作为平台来说,也应压实管理责任,建立健全严格的入驻审核机制及退出机制,将智能算法与人工检查相结合,加强对评论、视频及直播内容的实时监控,对低俗、不当言论“零容忍”,对违规者采取清退或禁入处理,杜绝不良人员进入平台。同时,应积极开展培训课堂,提升网红群体法律、道德素养及规范从业意识,打造平台优质文化氛围。公众则应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积极参与网络空间的监督管理,发现网络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良信息及时向平台及有关部门举报,为打击网络乱象提供线索和支持,倒逼网红群体自查自改,重塑网络清朗空间。

(作者:董华  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