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向假羽绒制品“亮剑”,还需凝聚多方合力

时间:2024-11-26 浏览量: 作者:谢庆富

羽绒制品的填充物以“丝”代“绒”、 一套成本仅1元至2元、合格证造假……11月24日晚,央视《财经调查》栏目报道,部分“假羽绒制品”在线上、线下市场泛滥,产品存在以“丝”代“绒”等情况。11月25日,江苏省南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南通市、区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属地公安部门连夜进行现场检查,针对相关经营主体的违法行为,已采取固定证据、查封扣押、立案查处等执法措施。(11月25日澎湃新闻)

寒冷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购买使用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御寒。依据国家标准(GB/T 17685 - 2016)之规定,当产品标称的“绒子含量”大于或等于 50%时,方可被定义为“羽绒”。根据国家标准GB/T 14272-2021《羽绒服装》、GB/T 1193-2023《羽绒羽毛被》,羽绒服、羽绒被的绒子含量不能低于50%。

羽绒服、羽绒被的填充物主要是鹅绒或鸭绒,其保暖性能取决于填充物的绒子含量、充绒量等指标。绒子是鹅、鸭身上贴近皮肤、起保暖作用的那一部分,羽绒制品中的绒子含量越高,其保暖性能越好。绒子的价格不菲,羽绒服、羽绒被的绒子含量越高,意味着其制作成本越高,售价也越高。一些不良厂商为赚取不义之财,采用外观与绒子相似但保暖性能差的飞丝冒充绒子作为填充物生产假羽绒服、羽绒被,并配套制作假吊牌、充气标等,将假羽绒服、羽绒被冒充真羽绒服、羽绒被销售,肆意坑骗消费者。

消费者满怀期待购买羽绒服、羽绒被,却发现买来的“御寒神器”暖不了身体,最终落得个寒心的结果。“假羽绒制品”以“丝”代“绒”的恶劣性在于,不仅骗了不明真相的消费者的钱财,而且其在生产过程中未经高温消毒等工序,所含的粉尘、病菌等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羽绒骗局”并不新鲜,消费者固然想“避坑”,但靠一己之力难度很大。严惩造假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依赖于政府相关部门的行政监管和司法机关的刑事打击。“假羽绒制品”生产经营者“揣着明白装糊涂”欺诈消费者,违反了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等法律法规,需承担相应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还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消除羽绒制品市场乱象,监管部门要动真格立案处罚,消费者也别想着花小钱买真货,最关键的是羽绒制品生产企业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守好产品质量防线,做“实实在在”的产品、挣“干干净净”的钱。

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向假羽绒制品“亮剑”、说“不”,假羽绒制品就会销声匿迹,真羽绒制品就能担负起为人类保暖的使命。

(红笔:谢庆富   编辑:宁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