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快时代,需要慢火车的温度充盈

时间:2025-02-24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当平均时速400公里的CR450动车组风驰电掣,一列平均时速仅40公里的绿皮火车正载着满筐鲜果,在湘黔群山间悠悠穿行。这一快一慢的对比,正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刻隐喻:高铁以“八纵八横”的布局勾勒发展速度,81对公益性慢火车则用蜿蜒轨迹丈量文明温度。

慢火车承载着山民的生计,标记着国家追求共富的初心。湖南怀化的“卖菜专列”、东北平原的“春耕鹊桥”,这些铁轨上的“流动市集”,让偏远地区的人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7272次列车就是一个生动例证,它拆除座椅、增设货架,以2元票价和178公里路程,在武陵山腹地架起“移动致富链”。清晨,麻阳苗乡的“扁担大军”挑着板栗、黄桃上车,列车未到站,直播助农订单就纷至沓来;铜仁站外,“麻阳果蔬集市”日均交易额超5万元,形成“车上交易+站外集散”的产销闭环。数据显示,此类慢火车年均运送货物超4500万吨,2024年带动脱贫地区人均增收13.6%。

不仅如此,慢火车还以创新模式成为流动的“共富工作站”。河北承德6433次列车拆除座椅变身“鲜果专列”,5元车票让山货运输成本直降70%,果农的板栗能快速送达北京商超;黑龙江的“插秧专列”以2元起步票价,每年运送20万务工人员至三江平原,创造超3亿元劳务收入。它们以极低交易成本重构城乡要素流动,让偏远地区与城市消费力精准对接。

在中国铁路的宏大叙事中,“快”与“慢”并非对立。16.2万公里铁路网上,4.8万公里高铁展现追赶时代的雄心,81对慢火车则守护着不让任何人掉队的承诺。沈阳4347次列车的“赶集模式”,让村民年均增收超万元;成昆铁路的5633次列车开设“流动教室”,已有37名大凉山学子考入重点大学。“慢火车”年均运送脱贫地区旅客超6000万人次,691个偏远站点保留“招手即停”的温情,这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每一个群体尊严的守护。

慢火车的背后,是对“人”的深切关怀。湘西7272次列车员化身“移动电商”,年助销农产品1180万元;渝贵铁路5640次列车设立“医疗角”,村医定期跟车巡诊。它还为乡土社会保留了“缓冲带”,让山民既能融入现代经济循环,又不会迷失自我。

从巴山蜀水到燕赵大地,慢火车藏着中国乡村振兴的密码。当西方裁撤偏远线路时,中国铁路将公益性慢火车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形成覆盖22省、年均发送货物45.3亿吨的“共富网络”。湖南的“卖菜专列”、东北的“插秧专列”,都在编织独特的共富图谱。

暮色中,7272次列车缓缓驶入铜仁站,菜农们背着空箩筐踏上归途,站外集市依旧热闹。这一幕,正是中国发展的生动写照:高铁疾驰,慢火车相伴。它告诉我们,现代化不仅有速度,更有温度;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超越,更在于抵达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向往美好的心灵都能被照亮。当“快”与“慢”在铁轨上共鸣,中国奏响了最动人的共富乐章。

(作者:关育兵  教育工作者  编辑:宁云平  责编: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