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与全国政协委员李宝聚的提议,将预制菜“身份标识”问题推到大众视野的聚光灯下。在预制菜逐渐渗透餐桌、成为餐饮行业重要力量的当下,强制标注制度的缺失,正成为行业发展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一道鸿沟。这不仅是对食品安全的关切,更是对餐饮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健康市场生态的深刻思考。
预制菜,作为现代食品工业发展的产物,凭借便捷高效的特性迅速崛起,成为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饮食新选择。从家常的方便面到高档的佛跳墙预制包,从中央厨房的批量生产到生鲜电商的便捷配送,预制菜已广泛融入生活。数据显示,预计到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到100720亿元,无论是新兴初创企业还是传统餐饮巨头,都纷纷投身这片蓝海,抢占发展先机。然而,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隐忧。2023年教育部对预制菜进校园持谨慎态度,正是由于当时行业标准与追溯体系的不完善,反映出消费者对预制菜成分、生产过程等信息透明度的担忧。在消费端,人们在享受预制菜便利的同时,却常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对自身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产生了侵害。
明确标注预制菜,是打破信任困境、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尊重,更是推动行业自律、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动力。日本在实施“调理食品”分类标注后,消费者投诉率下降42%,优质预制菜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27%,充分证明透明化标注能够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双赢。对企业而言,标注预制菜是诚信经营的体现,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认可预制菜的消费者;对监管部门来说,明确的标识有助于精准监管,提高监管效率,保障食品安全。
预制菜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多方协同努力,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首先,必须严格遵守基础法规要求。预制菜的标注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等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标识清晰易读、配料表准确、食用方法明确、信息真实可靠,让消费者能够通过标签获取准确的产品信息。其次,提供更全面的产品信息。除了基本的标识外,建议在显著位置标注“预制菜”字样,并提供制作工艺、详细生产信息、成分说明、营养成分表等,让消费者全面了解产品,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此外,加强监管与行业自律也至关重要。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预制菜标注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规标注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维护市场秩序;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推动企业建立预制菜追溯体系,方便消费者查询生产过程和原材料信息,增强消费者信心。
从宏观角度看,预制菜的发展与规范,是我国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随着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的落地实施,以及各地在实践中的积极探索,预制菜的整体保障水平将逐步提升。但在推进过程中,仍需不断总结经验,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如线上销售预制菜的标注规范、不同业态下预制菜标注的统一标准等。
预制菜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任,就必须迈出公开透明、亮明身份这关键一步。只有以质量为核心,以诚信为基石,才能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成餐饮需求满足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让预制菜真正成为餐桌上的放心选择。
(作者: 谭金山 湖北宜昌 编辑:陈超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