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强化食品安全保障,兼顾民意方能行稳致远

时间:2025-03-21 浏览量: 作者:谭金山

四川泸州发布消息,新的《泸州市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施行。其中,“不得使用野生菌、发青发芽土豆、新鲜生黄花、四季豆”等高风险食品原材料这一规定引发热议。

对于发青发芽土豆和野生菌的禁用,大众持理解态度。前者本就违反食品安全条例,后者识别难度高、毒性强,误食后果不堪设想。《规范》将高风险食材拒之门外,体现了政府对保障民众“舌尖上的安全”的高度重视。

然而,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季豆上。“吃了一辈子的四季豆,酒席凭啥不能用?”不少网友发出这样的疑问。的确,四季豆是家庭餐桌的常见食材,因其价格亲民、口感良好且易于烹饪而深受喜爱。如今却被禁止在农村聚餐中使用,难免引发不解。

虽然未经充分烹煮的四季豆可能产生毒素,但一般情况下毒素不大,且经验丰富的厨师通常掌握充分的烹饪技巧,如事先焯水或高温油炸,完全可以有效避免中毒风险。因此,将四季豆列入完全禁止名单,这样的做法难免有“因噎废食”之嫌。

细读《规范》可知,该规定仅针对100人及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并非“一刀切”。且从法律依据来看,此举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0年,《四川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已明确此类限制;2021年泸州亦印发指导意见细化管理。类似的规定在其他领域也早有先例,例如,学校食堂通常明确禁止使用四季豆。

因此,《规范》的宗旨实在保障群众生命健康。但在执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更加注重方式方法,加强宣传引导。与其简单地发布行政命令,不如采取更加柔性的措施。例如,明确推荐聚餐适宜食材,并对高风险食材进行风险提示。同时,充分利用乡村广播、宣传栏、短视频等渠道,广泛宣传高风险食材的危害及中毒案例,让群众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规定的必要性,将“不得”转化为自觉行为。此外,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监管,开展农村“乡厨星级评定”、建立农村智慧集体聚餐点,对农村聚餐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指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又可能保留传统美食的一席之地。这不仅能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也能减少因过于严格的规定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至关重要,但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禁令容易割裂政策善意与群众接受度。泸州新规引发的讨论,为基层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风险防控需要坚持底线思维,但守住底线的方式不应只有禁令这一种选择。当监管者从“划禁区”转向“设路标”,当群众从被动遵守转为主动参与,食安治理才能真正实现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现代化转型,真正做到保障安全,兼顾民意,行稳致远。

(作者:谭金山  湖北宜昌  初审:陈超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