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短视频不是藏污纳垢之所

时间:2025-04-16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短视频平台已成为大众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核心阵地,其传播力与影响力呈指数级增长。然而,伴随行业的高速扩张,恶意营销乱象却如附骨之疽,侵蚀着短视频领域的健康肌体,严重扰乱网络生态,对社会秩序与公众权益造成极大冲击。为此,中央网信办果断亮剑,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专项整治行动,旨在拨乱反正,重塑短视频领域的清朗空间。(4月15日中新社)

从传播学“把关人”理论来看,恶意虚假摆拍现象泛滥,正是因为部分创作者摒弃了内容筛选的责任。他们为追逐流量利益,打造悲惨人设,假冒新就业群体,虚构“苦情”戏码,消费公众善意;编造虚假“爽剧”情节,收割流量;甚至借“助农”“扶贫”之名,编造剧本敛财,将公益沦为赚钱工具,低俗恶俗内容也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更破坏了社会信任机制,使得真正需要关注的群体被虚假信息掩盖,严重阻碍社会信用体系的良性运转。

散布虚假信息的问题同样严峻。从社会学角度而言,虚假信息破坏了社会信息的真实性基础。“剪切拼凑”“断章取义”等手段恶意制造不实内容,混淆视听;“换脸”“P 图”等技术造假以假乱真;假冒权威机构、专家学者散布专业领域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决策,甚至引发社会恐慌。在信息传播加速的当下,虚假信息的快速扩散会扭曲社会认知,干扰正常社会秩序,破坏经济运行的信息支撑,对社会稳定与公众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恶意营销乱象危害是全方位的。一方面,损害平台品牌形象,降低用户信任度,破坏平台构建的内容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挤压优质内容创作空间,阻碍行业创新发展。尤其对青少年群体,长期接触此类不良内容,极易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受到误导,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影响其健康成长,从长远看,将削弱社会未来发展的人才根基。

此次专项行动精准聚焦问题,压实平台责任,彰显了监管部门的坚定决心。平台应依据“议程设置”理论,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机制建设,优化算法推荐,避免不良内容过度曝光;完善营利权限管理,从经济源头遏制恶意营销动机;畅通举报渠道,发动公众力量参与监督,从源头上截断恶意营销内容的传播路径。

短视频不应成为藏污纳垢的法外之地,而应是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此次专项整治是净化网络空间的及时之举,期待通过监管部门、平台和公众的协同努力,彻底清除恶意营销乱象,推动短视频行业回归健康发展轨道,为公众营造积极、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

(作者:关育兵  初审:陈超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