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急救课成“社交硬通货”,社会文明进阶的注脚

时间:2025-04-22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春日午后,西安咖啡馆里,一群年轻人俯身于假人模型前专注练习急救技能。“能兜住生命底线的技能,才是真正的社交硬通货”,这句青年群体的真切感悟,正勾勒出当下社会认知的深刻变革。从咖啡拉花打卡到急救技能学习,急救课的走红不仅是兴趣偏好的转向,更是青年群体生命认知迭代与社会文明进阶的生动注脚。(4月19日中新社)

越来越多年轻人将急救培训纳入业余生活,“黄金四分钟”“海姆立克急救法”等知识走进夜校课堂,这一现象背后蕴藏着复杂的社会心理与现实需求。西安“红米粒”急救培训中心数据显示,非医学背景学员占比颇高,课程涵盖创伤急症、心肺复苏等实操内容。热衷学习急救课的群体,既有户外运动爱好者,也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年轻人。他们因目睹意外时的无力感而走进课堂,在一次次按压练习中,完成从“旁观者”到“行动派”的转变。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认知,更是在快节奏社会中对“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主动践行。

急救课的走红,折射出青年群体生命认知的迭代升级。“希望技能永无用武之地”,是无数学习者的心声。青年掌握急救知识,不仅是为自身安全增添保障,更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与守护。当“突发情况请破窗”的标识、车载急救箱和AED设备成为车友会的“社交货币”,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至上,互助同行”的理念。这种转变,打破了传统社交中以消费娱乐为核心的模式,将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融入社交生活,赋予“社交货币”更厚重的意义。它标志着青年群体不再局限于个体价值的追求,而是开始主动构建起与他人、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生命价值网络。

然而,在急救知识普及热潮中,仍需保持理性与清醒。社会急救培训机构的教育虽能提升公众应急能力,但非专业人员的急救属于院前辅助范畴。这意味着,急救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掌握技能操作,更要树立科学施救的意识,避免因盲目行动造成二次伤害。

急救课的走红,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缩影。它启示我们,生命教育应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每个人的必修课。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可进一步推广急救培训,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公益培训场次、完善急救设备布局等方式,让更多人掌握急救技能。同时,媒体也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社会氛围。此外,急救知识的普及还应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社区应急能力提升等工作协同推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命安全保障网络。

当急救课成为“社交硬通货”,当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生命安全“充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技能的提升,更是整个社会对生命敬畏之心的增强,预示着社会文明正在向更高层次迈进。期待未来,急救知识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守护生命的“第一响应人”,让互助互爱的文明之花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共同构筑起更加温暖、更有力量的生命共同体。

(作者:关育兵  初审:陈超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