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了几则短视频以后越来越觉得自己有焦虑症了。”26岁的北京上班族小江告诉记者,自己近期偶然刷到一条名为“焦虑症的八大表现”的短视频,视频中列举了“心跳加速”“入睡困难”等8种症状,并称“5种以上需警惕焦虑症”。(4月22日《工人日报》)
一段时间以来,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心理疾病“自诊”内容,涉及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多种心理问题。这类视频以“自测”形式吸引用户参与,宣称能帮助用户判断心理状态。只要用户参与“自测”,多多少少都能发现自己的“症状”跟焦虑对得上号,进而怀疑自己患有焦虑症。
人到了一定年龄,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方面面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利、不顺心的事情,这个时候焦虑情绪就会悄然来袭。绝大多数情况下,人的焦虑情绪会随着不顺利、不顺心的事情得到解决而缓解、消除,不会影响正常生活,不需要特别治疗。焦虑症则是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处境不相称的、没有明确对象、没有具体内容的紧张不安和恐惧惊慌,干扰日常活动,难以控制,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否则会影响正常生活。简而言之,焦虑情绪和焦虑症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有焦虑情绪不代表就患有焦虑症。
用户根据“焦虑症自测”视频自测,人人皆是焦虑症。显然,“焦虑症自测”视频并不靠谱,用户不能奉为圭臬。如果用户对此类视频信以为真,自己给自己“确诊”焦虑症,不但庸人自扰,还很有可能掉进发布“焦虑症自测”视频的博主设置的陷阱。因为用户联系博主后,博主就会推销售价数百元的网课,声称用户只要购买学完就能“课到病除”。在博主的连吓带哄之下,部分乱了方寸的用户有可能选择付费买课。
博主发布不靠谱的“焦虑症自测”视频贩卖焦虑,其根本目的就是卖课获利。用户本来没有病,轻信博主自认有病,说不定还真能落下什么心理疾病。即便用户未因此得病,那么花冤枉钱买无用的课治莫须有的病,博主也不能把自己摘得一干二净吧?再者,就算用户既未因此得病,也没掏钱买课,受到“伪科普”视频的伤害依然不小。博主发布“焦虑症自测”视频,不过是打着“科普”幌子卖课牟利,害人不浅。
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用户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不要“揽到篮子里都是菜”,默认接收到的网络信息就是可靠的、科学的、正确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伪科普、真骗钱”的博主要主动收手,多做维护清朗网络空间事。此外,网站平台也要切实担负起信息内容管理主体责任,及时清理有害信息内容,并对发布有害信息内容的用户予以封禁账号等处理。
总之,“焦虑症自测”视频不靠谱,用户莫轻信,平台要处理。
(作者:谢庆富 初审:陈超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