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仅退款”谢幕,并非一地鸡毛

时间:2025-04-24 浏览量: 作者:关育兵

当拼多多、淘宝等头部平台集体修改“仅退款”规则,这场持续四年的电商售后变革,本质上是互联网经济从流量驱动转向价值驱动的关键转折点。它不仅关乎平台、商家与消费者的利益博弈,更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商业规则重构的深层逻辑。(4月24日中国商界)

“仅退款”从创新服务演变为行业乱象,根源在于平台竞争的畸形异化。这项本为提升用户体验而生的售后机制,在流量焦虑下被异化为“揽客工具”。平台通过“48小时自动退款”“商家高举证门槛”等规则,将天平过度向消费者倾斜,试图以极致服务换取用户黏性。但这种“讨好式”竞争打破了商业生态的平衡:职业“羊毛党”利用规则漏洞牟利,恶意差评师借此要挟商家,中小卖家陷入“赔本赚吆喝”的困局。某平台数据显示,因不合理“仅退款”导致的商家损失,年均增长率超60%,行业生态在无序中逐渐失衡。

规则调整绝非否定“顾客至上”,而是对商业本质的理性回归。在新规则下,“退款不退货”服务并未消失,未发货订单退款、7天无理由退货等保障措施依然健全。真正被摒弃的,是被滥用的“平台强势介入权”。这一转变恰似经济学中的“破窗效应”——当恶意退款行为得不到有效遏制,便会引发系统性信任危机。取消平台强制介入,将售后主动权交还商家,实则是重建交易信任的“防火墙”:优质商家得以摆脱不合理赔付压力,消费者也将因商家良性竞争获得更优质的商品与服务。

这场变革带来三重启示:其一,商业创新必须守住公平底线。平台不能以牺牲规则公正性换取短期流量,真正的“顾客至上”应建立在买卖双方权利对等的基础上;其二,监管与市场需形成动态平衡。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约谈、两会对“反内卷”的关注,推动行业从无序竞争走向规范发展;其三,消费者也需重塑责任意识。当理性消费取代“钻空子”心态,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仅退款”的谢幕,标志着电商行业告别“野蛮生长”的青春期。在数字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唯有构建兼顾效率与公平、创新与规范的商业规则,才能让“顾客至上”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这场规则调整不是终点,而是商业文明进化的新起点——当平台、商家与消费者形成良性互动,方能共同书写互联网经济的下一个篇章。

(作者:关育兵  初审:陈超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