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第一学历是‘双非’(非985、非211)院校,应聘某些知名大厂、研究院及央国企时,连进入面试的机会都没有。”4月9日,国内某知名985高校研三学生李志宇向记者倾诉了他在秋招求职过程中的这番遭遇。近年来,每至毕业季,第一学历就业歧视的话题便会引发广泛热议。(4月24日《工人日报》)
学历虽为一张名片,然而学力才是真正的硬核实力。这本是不言而喻的道理,可在实际招聘过程中,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却屡禁不止,即便年年遭批驳、年年被整治,依旧如死灰复燃般反复出现。也正因如此,每到毕业季,第一学历就业歧视话题便频繁引发社会关注。究其缘由,在于这一现象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切身权益息息相关。毕竟,名牌大学的学生只是少数,更多的是普通高校毕业生。
第一学历就业歧视缘何屡禁不止?其一,用人单位存在虚荣心理。部分用人单位认为,招聘第一学历为名牌大学的劳动者,能与自身企业形象相匹配,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其二,陷入学历迷信误区。这类用人单位秉持高中考取名牌大学便能证明个人素质的观点,以静态眼光看待人的素质,忽视了人的素质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其三,企业缺乏科学硬核的招聘方法。部分企业无法通过有效方式真正考核劳动者的实际素质,从而过度依赖第一学历作为筛选标准。其四,企业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肆意侵犯劳动者权益。
第一学历就业歧视危害多多,伤害大学生后天努力的积极性。既不利于名牌大学生保持奋斗拼搏的精神,也阻碍普通院校学生创新进取,甚至会滋生学生的懒惰心理。损害企业长远发展利益。企业的发展依靠的并非学历名片,而是员工的实际学力与本事。单纯以第一学历为招聘标准,难以招揽到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扰乱正常招聘秩序。正常的招聘秩序应基于学力,而唯学历论无疑扰乱了这一秩序。此外,这种行为更是对国家制度法规的公然挑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应向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与公平的就业条件,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此可见,第一学历就业歧视明显违法。
铲除第一学历就业歧视,需多管齐下。首先,应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尽管法律已有相关规定,但缺乏相应行政处罚条款,且未明确禁止设置第一学历门槛,致使少数用人单位守法意识淡薄,侵权成本较低。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在此基础上,完善法律固然重要,加大处罚力度更是关键。其次,监管部门要强化对企业招聘规范的审核,对存在学历歧视的招聘行为坚决说“不”,杜绝此类招聘信息流入人才市场。第三,要充分调动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积极性,对主动举报企业违规招聘行为的劳动者给予保护性奖励。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迎新建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牵头,联合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治理,通过联合督查、派员检查、抽查等方式,对用人单位进行严格监管,并开通社会热线,明确举报必查、违法必究,以此遏制不合理的就业门槛现象。这种举措十分必要,铲除就业歧视不能仅依赖企业自觉与劳动者主动,相关部门必须主动出击,形成监管合力。
就业公平,不仅关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人才成长道路的顺畅、人才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公平的就业环境,是人才健康成长的催化剂,是激发人才力量的动力源泉。铲除第一学历就业歧视,需多元监管共同发力。我们期待这种歧视现象尽快消失,让人才竞争在阳光、公平、平等的环境中进行。在就业面前,实现学历平等,理应成为社会的基本风尚。
(作者:殷建光 初审:陈超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