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 亿,占总人口的18.7%,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银发专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承载着老年群体奔赴山河的梦想。从武汉银发老人错峰开启鄂西之旅,到南昌“赣闽风华”号串联多地名胜,一趟趟专列不仅是旅行载体,更成为观察社会变迁与消费升级的窗口。(4月27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银发专列”的走红,本质上是社会需求与服务供给的精准对接。随着老年人生活水平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物质保障,更渴望精神世界的丰盈。快节奏旅行带来的疲惫与压力,与老年人的生活节奏和身体机能形成矛盾,“银发专列”倡导的“慢旅行”模式应运而生。它以“车随人走、夜行日游”的方式,既节省了时间,又避免了频繁转场的奔波;每到一地,预留充足时间供老人深度游览,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感受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服务细节上,从车厢内配备的急救设备、常用药品,到无障碍设施的完善,从软糯易消化的餐食供应,到专业医护人员的全程陪护,都体现着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此外,专列上同龄人的相聚,让老人们能够分享人生故事、交流兴趣爱好,满足了他们对情感共鸣和社交互动的需求,构建起温暖的“移动社交圈”。
“山河慢旅”的社会价值,远超旅游消费本身。对老年人而言,这是一场跨越年龄的自我突破,他们在旅途中重拾探索世界的勇气,用脚步丈量山河,以心灵感受美好,实现从“被动养老”到“主动享老”的转变,为晚年生活赋予新的意义。在经济层面,“银发专列”激活了庞大的“银发经济”市场。据相关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老年旅游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专列的常态化开行,带动了沿线餐饮、住宿、购物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旅游行业,其错峰出行特性有效平衡了淡旺季客流,提升了旅游资源利用率,推动行业向更加均衡、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更深远的是,“银发专列”促进了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老人们带着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记忆踏上旅程,在旅途中相互分享、彼此交融,让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流动中焕发新的生机。
但不容忽视的是,“山河慢旅”的持续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偏远地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状况不佳、住宿条件有限,难以满足老年游客对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旅游市场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部分导游缺乏对老年群体的耐心与专业服务能力;虚假宣传、强制消费等侵害老年游客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对此,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的投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老年群体的旅行提供更多支持。
当“银发专列”的汽笛响起,它承载的不仅是老年人对“诗和远方”的向往,更是整个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唯有多方协同、持续发力,才能让“山河慢旅”这道温暖的风景线,在时代的画卷中持续绽放光彩。
(作者:关育兵 初审:陈超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