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锦观新闻近日报道,前国脚孙继海创办的公益青训机构陷入天价索赔纠纷。一名12岁男童因训练中受伤申请退训,被俱乐部以“违约”为由索赔18万元,家长则称退训系健康原因,否认“白嫖”并质疑索赔合理性。这场围绕“免费青训”的争议,暴露出职业足球青训领域中公益属性与契约精神的深层矛盾,也为社会审视体育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典型样本。
事件的核心冲突在于“免费”与“责任”的边界界定。孙继海团队以“零学费”“包吃住”的公益模式吸纳苗子,本质是为中国足球培育后备力量,其投入的场地、教练、医疗等成本客观存在。正如职业足球青训规律所示,培养一名球员年均成本超50万元,即便是公益项目,也需通过契约明确双方权利义务,比如规定退训条件、转会限制等,以保障资源不被滥用。家长主张“因伤退训属不可抗力”,但根据公开信息,俱乐部与学员签订的协议中已明确“非职业伤病退出需赔偿培养费”,且受伤后家长仍接受俱乐部提供的康复治疗并私下联系其他俱乐部试训,这显然超出了合理退训的范畴。
争议背后折射出社会对“公益青训”的认知偏差。有人将“免费”等同于“无约束”,忽视了公益资源的稀缺性与专用性。正如免费师范生违约需承担违约金、定向培养生中途退学者需赔偿一样,职业青训中的“免费”本质是定向投入,而俱乐部投入资源的前提,是学员承诺“为职业足球发展服务”,而非自由转投他处或随意退出。家长试图以“受伤”为由规避契约责任,甚至在网络上渲染“天价索赔”“道德绑架”,实则混淆了“意外伤病”与“主动违约”的界限。事实上,俱乐部在事件中已作出妥协,将索赔金额从18万降至6万(仅覆盖基础成本),并表示“若学员放弃职业足球可协商减免”,但家长坚持索要“自由身证明”以便转会其他俱乐部,这无疑触及了青训机构的权益底线。
更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纠纷可能对中国足球青训生态产生示范效应。若允许学员随意撕毁契约而无需担责,将导致公益青训机构因成本失控而难以为继,最终损害的是更多怀揣足球梦想的孩子的机会。正如孙继海在采访中所言:“我们不怕孩子踢不出来,怕的是契约精神缺失让青训体系崩塌。”近年来,国内青训机构因学员“跳单”“违约”导致亏损的案例频发,根源正在于部分家长将职业青训等同于免费兴趣班,忽视了其背后的职业承诺与法律约束。
从法律层面看,契约自由与诚实信用原则需同步坚守。《民法典》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遵守约定,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即便存在伤病等特殊情况,也应通过协商或法律途径解决,而非单方面撕毁协议并进行舆论施压。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强调孩子健康优先,却对受伤后仍接触其他俱乐部的关键事实避而不谈,这种选择性发声本质上是对契约精神的漠视。
笔者认为,中国足球的崛起离不开扎实的青训根基,而青训体系的健康运转依赖于规则共识的建立。此次事件并非简单的天价索赔之争,而是对社会能否尊重职业体育规律、守护契约精神的考验。当“免费”不再意味着“无责任”,当公益初心与规则意识形成合力,才能让青训机构敢投入、家长敢信任、孩子有奔头。从一些足球发达国家的经验所示,也能明晰青训契约的严肃性,恰恰是保护各方权益、培育体育人才的基石。
在体育产业化与公益化交织的今天,我们需要厘清一个共识。职业青训不是慈善施舍,而是基于共同目标的责任共担。尊重契约、敬畏规则,既是对青训机构公益投入的保护,也是对中国足球未来的负责。唯有让法治精神与体育精神同频共振,才能避免“培养一个孩子、拖垮一个机构”的悲剧,为中国足球的长远发展筑牢制度根基。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