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治理医疗腐败,当斩断“以药养医”利益链

时间:2025-05-29 浏览量: 作者:黄鹤权

据大河报5月28日报道,四川30多家医院上百位医生被举报接受药企贿赂,涉事药企以“等卫健委调查”回应争议。这一事件撕开了医疗领域灰色利益链的冰山一角,暴露出长期存在的“以药养医”积弊与监管失灵,再次将“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痛点推至舆论前台。当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沦为药企利益输送的“内应”,当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异化为权力寻租的“大卖场”,医疗行业的公信力正在被腐败蛀虫啃噬得千疮百孔。

事实上,医疗腐败的本质是权力与资本的合谋。从药品采购到设备引进,从处方权寻租到统方数据交易,一条环环相扣的利益链在医疗系统内部悄然成型。药企通过虚高药价套取利润,再以回扣、学术会议赞助、出国旅游等隐蔽手段向医生输送利益,而医生则通过开大处方、过度检查等方式将成本转嫁到患者身上。这种畸形的利益分配模式,使得药品价格中50%以上成为“腐败成本”,最终由患者和医保基金买单。正如四川省某医院原药剂科主任王某案揭示的,药企通过贿赂打通医院采购环节后,药品价格被层层加码,患者被迫为虚高药价埋单。

医疗腐败的滋生源于制度性土壤。长期以来,“医药不分家”的体制让医院和医生深度依赖药品销售利润,而监管机制的滞后与惩处力度的疲软,使得腐败行为屡禁不止。虽然《药品管理法》明确禁止药企向医务人员行贿,但在实际操作中,药企通过虚构学术会议、支付讲课费等方式变相输送利益,监管部门往往难以穿透层层伪装。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医院管理层为追求经济效益,默许甚至参与腐败,形成“集体沦陷”的恶性循环。例如,资阳市人民医院原党委书记刘学鹏通过操纵药品采购,将供应商从200余家压缩至5家,并收受巨额贿赂,最终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医疗腐败的危害远超经济层面。当医生的处方权被利益绑架,患者的治疗方案往往偏离医学原则,过度医疗、无效医疗成为常态。更严重的是,腐败侵蚀了医患信任的根基,让本应充满温情的医患关系沦为金钱交易。正如“走廊医生”兰越峰的遭遇所揭示的,坚持医德的医生反而被边缘化,而参与腐败的医生却能获得丰厚利益。这种逆向淘汰不仅损害患者权益,更阻碍了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

笔者认为,治理医疗腐败需要系统性改革。首先要斩断“以药养医”的利益链条,通过医药分开、合理提高诊疗费等措施,让医生回归诊疗本位。其次要完善监管机制,建立药品价格动态监测体系,加强对药企销售行为的全流程监管,严厉打击“带金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需强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廉洁行医激励机制,让医德高尚者得到应有尊重。此外,可借鉴法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通过严格的法律惩处、透明的价格体系和独立的监管机构,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防线。

医疗是民生之基,健康是幸福之源。当手术刀被金钱锈蚀,当处方笺沾满铜臭,医疗行业的初心便已蒙尘。此次四川医疗腐败案再次警示我们,打击医疗腐败不能止于个案查处,更要从体制机制入手,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这不仅是对腐败分子的震慑,更是对全体公民的庄严承诺。唯有让医疗回归公益属性,让医生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职,才能让患者真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让医疗行业重新焕发人文光辉。

(作者:黄鹤权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