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原创评论 > 文明观察 > 正文

【红笔观察】“没有电梯我来背”既要感动也要追问

时间:2025-06-11 浏览量: 作者:郭元鹏

把体重超过自己30多斤、全身水肿严重的尿毒症患者从5楼背到急救车上,长沙市中心医院急救车司机苏波背着八旬老人下楼的照片,引发关注。6月7日,他们接到一起求救:一位八旬老奶奶,家中只有老伴,子女都不在身边。老人住在老旧小区的5楼,没有电梯,楼道狭窄,担架都无法通过。苏波说“没有电梯我来背”。他背着老人小心地一阶一阶下楼,把老人背到急救车上。(6月11日《三湘都市报》5版)

一张急救车司机背着八旬老人下楼的照片,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急救车司机苏波那句“没有电梯我来背”,用肩膀扛起的不仅是一位尿毒症患者的生命重量,更是急救人员“以命相托”的责任担当。然而,在感动之余,一个尖锐的问题必须被追问:当老旧小区的楼梯窄到担架无法通过,当急救需要靠人力背送才能完成,这究竟是个体善意的高光时刻,还是城市急救体系的“隐痛”?

透过事件细节,不难发现这场“生命接力”的无奈底色:八旬老人住在5楼老旧小区,楼道狭窄到标准担架无法进入,家中只有行动不便的老伴,子女远在外地:当“急救黄金时间”遭遇“硬件梗阻”,苏波的“背起”是情急之下的最优解,却也暴露了老旧社区急救保障的短板。

老旧小区“硬件欠账”成急救瓶颈:我国城市中,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占比不少,许多楼栋没有电梯,楼道宽度不足1.2米。对行动不便的老人、突发疾病的患者而言,狭窄楼道就是横在“家门”与“救护车”之间的“天堑”,当轮椅、担架无法使用,“人力背送”就成了唯一选择,而这不仅考验急救人员的体力,更可能因延误时间危及生命。

比“背下楼”更重要的,是消除急救场景中的“人为梗阻”。我们为苏波的担当感动,却不能将其视为“常态解”。急救的本质是“与时间赛跑”,靠人力背送的“温情操作”,恰恰反衬出制度与硬件的“刚性缺失”:老旧小区的急救梗阻,根源在于早期城市规划对“老龄化社会”的预判不足。过去,住宅设计鲜少考虑急救设备通行需求,后期加装电梯又因产权分割、资金筹措等问题推进缓慢。老旧小区加装电梯依然困难重重,大量高楼层住户仍面临“下楼难”问题。当“背送”成为急救人员的“必备技能”,实则是用人力成本弥补硬件欠账,这种“感动”背后,藏着城市治理的“时间差”。

我们为“没有电梯我来背”的担当而感动,却更希望这样的感动少一些“不得不”的无奈。急救的温度,不该只体现在人力托举的瞬间,更应藏在城市规划的细节里、制度设计的周全中。毕竟,对生命的敬畏,不能只靠个体善意的“硬扛”,而是靠制度与文明的“托底”。

最后我们需要追问一句:假如没有电梯的小区,担架都不能通过的楼梯,恰恰不幸遇到的是“力量扛不起老人的急救人员”,那该咋办?我们还有机会感动吗?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遇到过!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