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棋盘、手腕球、回弹健身球……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一个曾被忽视的消费领域——适老玩具,正悄然成为银发经济的增长点。“银发族”被看见的需求何以成为创新的“催化剂”?适老玩具的背后,又勾勒着怎样的银发经济未来图景?(6月12日《现代快报》10版)
当“老年玩具”成为银发经济的新风口,折射出的不仅是3.1亿老年群体日益觉醒的精神需求,更暗藏着一个关键命题:热销背后,“适老化”是否真正落地?别让“老年玩具”沦为披着适老外衣的“伪需求”。热销背后,是“新老年”对生活的主动定义。
从淘宝“适老玩具”搜索量同比增124%、成交量涨超70%,到义乌商户店铺中50岁以上消费者占比升至三成,数据勾勒出一个鲜明趋势:60后、70后“新老年”正用消费打破“年老=静养”的刻板印象。他们不再满足于带孙、散步的单调生活,而是渴望通过益智玩具激活大脑、借助健体玩具保持活力,甚至在桌面冰球这类互动游戏中寻找社交乐趣——这本质是老年人对“积极老龄化”的主动实践:即便头发花白,也要在玩具中重拾对生活的掌控感。
风口之下,警惕“适老化”沦为简单“降维”。热闹背后不乏隐忧:部分商家将“老年玩具”等同于“儿童玩具放大版”,或是把“适老”简化为“加大字体、降低难度”。比如,有的所谓“老年益智玩具”不过是幼儿拼图的粗糙复刻,忽视了老年人对策略性、知识性的深层需求;有的健体玩具材质过硬、设计笨重,未考虑高龄老人的肢体协调性。这种“倚老卖老”的偷懒思维,看似瞄准老年市场,实则是对需求的粗暴误读——老年群体不是“长大的儿童”,他们的玩具需要适配生理机能、贴合心理需求,更要尊重其作为成熟个体的尊严感。
适老化的核心,是“以老人为中心”的精准创新。真正的“适老化”,藏在细节里的共情。广州老人院的木质桌面冰球之所以受欢迎,正是因为它兼顾了安全性、互动性和成就感;义乌商户热销的手腕球,靠轻便材质和可调节阻力设计,适配了不同体能老人的锻炼强度。这些案例证明,适老玩具的创新逻辑,应从“我觉得老人需要什么”转向“老人真正想要什么”。
正如老年教育专家张劲松所言,“新老年”推动银发经济从“保障型”向“品质型”跃迁。这意味着,商家不能只盯着“3亿老人”的消费数字,更要看见数字背后每个个体的独特需求,他们或许渴望通过益智玩具证明“大脑未老”,或许希望借互动玩具打破空巢孤独,又或许只是想在玩乐中找回对生活的“新鲜感”。唯有把“适老化”落到“尊重老人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上,而非简单做年龄标签的生意,才能让“老年玩具”真正成为点亮晚年的“快乐钥匙”。
当“老年玩具”热销成为常态,我们乐见银发群体的需求被看见、被回应。但更期待,这份热度能催生更多“懂老人、敬老人、爱老人”的创新,不是把玩具卖给老人,而是为老人设计“属于他们的玩具”。如此,风口之上的银发经济,才能真正吹暖每一个黄昏岁月。
(作者:郭元鹏 一审:乐言 二审:宁云平 责编:文江)